资讯中心


1921→2023,初心不改!红色圣地感召中国青年

第一次登上输电高塔

第一次为“人造太阳”做“体检”

第一次独立处理基层矛盾纠纷

……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有无数青年党员

正经历人生的第一次

0:07
/4:06

截至2022年底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逾9800万

近四分之一的党员不超过35岁

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

正是有这些新鲜而年轻的血液汇入

才永葆活力

无数青年党员

他们的人生“第一次”

是百年大党正青春的“每一次”

 

策划:李亚彪、顾钱江

监制:卫铁民

统筹:陈尚营

记者:陈诺、屈彦

编辑:李妍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鸣谢:安徽肆伍壹拾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题:红色圣地感召中国青年

  新华社记者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年轻人用巧手修文物,守护党史的厚重;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真挚而热烈的宣誓声饱含青年拳拳爱国情;江西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海归”青年用中英双语讲述着革命故事……

  一个个承载着中共光荣历史的红色圣地,感召着千万中国青年追寻、守护、传承红色基因。

  6月30日,观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观看《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其中不超过35岁的党员共计2393.5万名。

  追寻

  王家坪、宝塔山、枣园、南泥湾……18岁的马建国终于亲身来到这些向往已久的红色遗迹。高考结束不久,他便从甘肃兰州出发,踏上了寻访革命圣地延安的旅途。

  作为文科生,爱好历史的马建国高中时便已了解不少革命故事、党史知识。当时,那些史料对他而言仍然“停留在文字上”,缺乏真切的感受。

  直到跨进低矮的窑洞,触摸着粗粝的墙壁,他真正发觉“课本上的文字活起来了”,“历史有了具体的模样”。

  “重走老一辈走过的路线,是一种锻炼和洗礼。”马建国说,这次旅行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巩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历史里的波澜壮阔,让他更加坚定早日成为中共党员的信念。

 6月30日,观众参观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近距离感受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能够激励青少年更好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理想信念。”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薛健说。

  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从遵义会议会址到河北西柏坡……暑期临近,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其中不乏许多青春靓丽的年轻身影。

  据携程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显示,从红色景区的游览客群年龄分布来看,“80后”“90后”游客分别占比41%和26%。青年群体参与红色旅游比例显著提升。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教授认为,青年一代通过参观红色圣地,了解中共建立、发展、壮大的历程,从而能够联系起自身与光荣革命传统的精神纽带,从信仰源泉中汲取奋进能量。

  守护

  2021年6月,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中共一大会址也完成修缮。两年多来,纪念馆较过往的展览陈列面积大幅增加。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大批原汁原味的红色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

  人们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2022年10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3位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回望百多年前,他们很多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80后”“90后”。百多年过去,如今的“80后”赵嫣一,正在用文物修复及仿制方式,守护着那些革命先贤、仁人志士留下的“珍品”。

  “让每一件陈列品都保持它朴实无华的一面,留存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易打动人心。”赵嫣一说,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她总是会将自身对于历史的体会与感悟融入其中。

  中共一大会址,曾是革命志士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的住所。一大会址重新对外开放后,着重展示了李书城、李汉俊当时工作生活的真实样貌。

  赵嫣一举例说,展出的李家合照所选用的相框,便“复原”了20世纪20年代的真实风格,“我们对这些相框的材质进行还原处理,保存百年前的时光印痕”。

  修复和仿制文物,枯燥而辛苦。但赵嫣一觉得这项工作充满了精神的力量。“希望通过仿制与修复,让参观者一眼就能感知到1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传承

  “爷爷一辈子都在守望井冈山精神,告慰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井冈山精神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34岁的青年“海归”毛浩夫说。

  2017年11月17日,毛浩夫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毛浩夫生活在一个被红色文化滋养的家庭,他的爷爷毛秉华数十年如一日宣讲井冈山精神。

  2018年7月,毛秉华因病去世,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毛浩夫便从爷爷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井冈山上的一名宣讲员,用中英文双语向海内外游客讲述革命故事。近年来,他累计宣讲了4000余场,线下听众达10万人次。

  近些年,毛浩夫致力于挖掘历史资料。他深入湘赣两省边界各县农村,拜访了数十位红军后代。

  毛浩夫认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就是井冈山时期留给人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党和国家的拥护与热爱应该是我们新时代年轻人的信仰和追求。”毛浩夫说。

  2016年,毛秉华在给孙子的信里写道,“对井冈山精神要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这些话深刻地影响着毛浩夫。他希望自己不仅仅是简单继承一份工作,而是能够继续传扬井冈山精神,为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在毛浩夫和团队的带动下,当地组建了一个“小红军宣讲团”,由中小学生组成,其中不乏革命烈士的后代。节假日里,学生到井冈山各景点为游客义务讲解,如今已接待游客超过7万人次。

  “红色基因的传承为青春注入浩然正气,照亮青春底色。”郑长忠认为,亲身实地深入红色圣地扎根实践,更有利于青年一代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记者:黄扬、许晓青、赵鑫虎、程迪、陈昌奇、王奕涵)



  我们,经历过积贫积弱的过往,也曾体会过战乱频仍的痛伤。直到一叶红船,在此掀起气壮山河的巨浪。

  为什么,是她带领国家冲破沉沉黑夜,点燃革命星火;为什么,是她团结人民穿越重重关山,奋进漫漫征途。

  她是历史的重托,她是人民的选择。

  必然是那个璀璨若星的名字——

  中国共产党。

  出品:孙志平

  制片:幸培瑜

  主编:杨咏、杨云燕

  编导:徐思远

  记者:余国庆、季晓庄、王松、王丁、王圣志、双瑞、杨琳、杨金鑫、周宣妮、施钱贵、崔晓强、吴鸿波、周磊、庞明广、江文耀、丁春雨、程济安

  配音:王帅龙

  报道员:陈静如、谭羽青、朱新国、彭丽、徐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我宣誓!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

总策划:刘健

总监制:储学军 钱彤

监制:周红军 刘加文

策划:刘洪

监审:牟彦秋 梁甜甜 赵晓燕

统筹:董静雪

创意:刘怡然 肇蕾

设计:查如倩

校对:严海 韩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