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扑下身子“迎考” 沉到一线“解题”——解码“浦江经验”

  这是坚持不懈的实践——

  2003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带头到金华市浦江县下访接待群众,推动形成了“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为主要内容的“浦江经验”。

  20年来,浙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任接一任,持续丰富发展“浦江经验”,坚持下访接访工作导向,有效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这是历久弥新的启示——

  一系列地方实践与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全党大力践行“浦江经验”,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基层治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0:09
/6:23

  “领导多下去,群众就少上来”——大接访中形成“浦江经验”

  树林花海相互映衬,江南民居错落有致,绿水青山似画图……横穿浦江县的原20省道公路宛若一条彩带,镶嵌于崇山峻岭间。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改造前的金华市浦江县20省道(2003年新闻截图);下图为:改造后的210省道(2023年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新华社发

  20年前,由于年久失修,这条路坑洼不平、通行不畅,给山区企业和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杭坪镇杭坪村村民蒋星剑当时是县政协委员,已连续十几年在政协会议上建议拓宽改造。习近平同志到浦江接待群众来访时,蒋星剑等3名代表当面提出这一问题。

  习近平同志仔细听完,征求一同接访的省交通厅厅长意见后,当场拍板: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不仅要建,而且要建好。

  3个多月后工程动工,2005年10月全线贯通。不久后,习近平同志收到一封盖有97个村委会印章、代表公路沿线20多万村民心意的感谢信。

  如今,这条路从小康路变为共富路。

金华市浦江县210省道旁的鲜花农场(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2018年,杭坪镇乌浆村村民薛勇从广东回村,带着乡亲们建起面积800多亩的鲜花种植基地。牡丹、芍药、百合等各类鲜花,通过这条平整通畅的省道销往全国各地,基地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在浦江县杭坪镇乌浆村的鲜花种植基地,村民在处理芍药鲜切花,准备发往各地(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不同寻常的大接访,不仅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还形成了用以指导党的群众工作的“浦江经验”。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浦江经验”的基本原则——

  浦江地处浙江省中部山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本世纪初,土地征用、拆迁安置、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信访量不断上升。

  “那时经常是人还没到单位,办公室门口就聚满上访群众。时间长了,有的干部甚至想避而远之。”时任县信访局局长张国强回忆。

  2003年8月,习近平同志决定到浦江接访群众。考虑当地信访形势严峻复杂,有人建议另选其他县。习近平同志却明确说:“哪里矛盾问题多,领导干部就应该去哪里,到浦江下访不变了。”

  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要怕群众,群众都是讲道理的。领导干部下访,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最终,浦江从群众呼声大、问题突出、具有代表性的16件疑难信访件中选定9件,作为这次省委书记的现场接访件。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公开透明、畅通渠道是“浦江经验”的重要方法——

  2003年9月8日,《浦江报》头版发出一则醒目公告,预告省委主要领导及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将到浦江下访接待群众。一周后,报纸同一位置再发公告,告知接待时间、地点、方式等信息。

  “要挂牌、出公告,做到家喻户晓,扩大接待面。”让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

  公告发出后,十里八乡的群众赶到浦江县城,登记点3天时间登记了400多件信访事项。

  9月18日,接待点设在场地面积较大的原浦江中学校园。从上午8点多到下午5点,省、市、县三级100多名领导干部,分别在14个接待室接待了436批667人次群众,当场解决了91个问题。

  当天,赵仲富等5名群众向习近平同志反映拆迁安置房规划建设问题,接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得到满意答复。“想不到习书记回应我们的诉求这么细致耐心,为民排忧解难这么雷厉风行。”赵仲富说。

  特殊的接访方式,也形成对基层工作的倒逼机制,起到示范引导和监督促进作用。

  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回忆道:“要求提前公布,关键是我去之前,他们市、县一定会去解决掉一批信访问题。”

  时任浦江县委书记吴彩星介绍,以那次省委书记下访为契机,县里对历年积累的信访件进行排查,化解了一批陈年积案,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

  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是“浦江经验”的实践遵循——

  在习近平同志所在的第一接待室,3排课桌临时拼成一个台面,习近平同志和相关领导坐在一侧,对面位置留给来访群众,双方直接面对面,相隔不到一米。

  一上午时间,习近平同志接待了7批近20人的来访。中午简单用餐后,习近平同志又来到接待室,继续接访到下午2点。

  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建立起地、县、乡镇三级领导下访制度,深受群众欢迎。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信访工作要到位,必须重心下移,领导多下去,群众就少上来。

  这次接访结束后,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下访多了,走得勤了,许多矛盾就能在源头解决,群众的困难就迎刃而解。”

  这是工作方式之变,更是工作理念之变。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了解群众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运行情况。

浙江省安吉县社会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在处理群众信访诉求(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一级带着一级抓下去,一年接着一年干下去”——持续20年践行“浦江经验”

  定期下访接访,是浙江各级领导干部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

  2003年浦江下访后,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下访接待群众这项工作,贵在经常下去,长期坚持,必须靠健全的制度来保障。

  ——实现制度化,践行“浦江经验”持之以恒。

  2004年9月,临安;2005年8月,德清;2006年8月,衢江。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坚持每年选择一个县(市、区)带队下访。

  20年来,浙江省市县三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有约15万人次下访,累计接待群众20余万批70多万人次。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有效的做法总结为成功的经验,把实践的成果确立为规范的制度,一级带着一级抓下去,一年接着一年干下去。

  2017年,《浙江省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发布,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省级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下访活动,市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定点接访。

  制度化,带来“浦江经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与11个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签订信访工作责任书,带动市、县、乡、村四级及相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构建责任体系。

  在浙江,省级领导带头下访、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值守接访、乡级领导随时接访、村级干部上门走访的“五级大接访”架构已经建立。

  ——推动体系化,践行“浦江经验”走向深入。

  浦江县岩头镇蜈溪村和郑宅镇玄鹿村,是紧邻的两个村。2020年,蜈溪村建起的砂石场因占用了玄鹿村的一块地,引发跨乡镇纠纷,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此后,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浦江县委书记等两级领导三次接访,确定了蜈溪村对玄鹿村的补偿方案。

  “补偿款虽然拿到了,但两村村民互相不服气。这时,村里干部发挥作用,通过做思想工作,终于解开了大家的心结。”玄鹿村党支部书记郑国防说。

  “冤家村”重回“亲家村”,是“浦江经验”与“枫桥经验”并行创新基层治理的结果。

  “枫桥经验”同样发端于浙江,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主要特征。

  从浙江实践情况看,“枫桥经验”可以化解绝大部分“小矛盾”,而“浦江经验”则能够解决剩下的“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闭环系统。”浙江省信访局副局长夏文星说。

  20年的坚持发展,“浦江经验”已不再局限于信访层面,其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在浙江省诸暨市,“电力老娘舅”调解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在为群众进行调解(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郁建兴认为,自上而下的“浦江经验”与自下而上的“枫桥经验”并行,是源头治理的新模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成功探索。

  ——促进数智化,践行“浦江经验”与时俱进。

  今年5月4日,早上6点43分,浦江县信访局工作人员微信上的“民情暖哨”小程序收到一条信息:杭府北门人行道长期违章停车,曾多次反映,物业没有实际行动。

  11点02分,信息转交至浦阳街道处理。街道党政办副主任金沁雨召集小区业主、物业人员和交管部门共同商议,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一数字应用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哨点矩阵,增强了社情民情的发现力、处置力,服务群众更加高效精准,践行“浦江经验”有了新形式。

在杭州市余杭区社会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待前来上访的群众(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从深化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多跑一地”改革,浙江走在前列。

  前不久,杭州市民在浙江省“民呼我为”平台上反映,地铁2号线白洋站已建成6年,一个出入口却一直没有开放,影响乘客出行。

  信访件迅速被转交至杭州市余杭区,区委书记刘颖在人民来访联合接待中心接待了部分市民代表,告知大家征地手续正在办理,开放工作有序推进,后续办理情况可以在平台上跟踪。

  “这一全天候平台上,每道程序的推进节点都会留痕,信访办理效率全面提升。”余杭区信访局副局长赵凯说。

  目前,智能化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涉访领域。

  在浙江三级法院开通的“申诉信访智办智治平台”上,记者看到,所有群众来信都会被扫描上传入库,实现信访办理、交转办、司法救助、结果反馈、终结报备、监督管理全流程数字化。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张宏伟介绍,通过平台,法院审判监督部门能够有效甄别案件判决情况,分类精准处置,存疑案件能够通过信访程序发现错误瑕疵并启动监督。

  “未来还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信访件接入数字法院智慧大脑,进一步提高精准处理能力。”张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