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韵”
去年以来,尽管有全球疫情的坎坷,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却“扎堆”出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年1-5月份,电动汽车电池总消耗量上,中国厂商占了全球装机量的近五分之三。
管中窥豹。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中国企业出海加速的趋势,在7月25日发布的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也有诸多体现。部分借助出海的东风,中国的大公司在过去一年即便面对严峻的宏观形势也依然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今年入榜公司的总资产达到了78.5万亿美元,营业收入突破了15万亿美元。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出海已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来到了深水区。深交所报告显示,2022年,在全球经济和外贸增长动能下滑的环境下,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实现海外业务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创业板上市公司全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4.6%,其中锂电和光伏行业出海的速度明显加快,不少企业实现了增长翻番。另外,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报告提到,海外业务占比超30%的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增速超10.3%,超过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以宁德时代为例,2022年其海外营收达到769.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3.4%。SNE数据显示,今年1-5月,宁德时代全球装机量达86.2GWh,同比增长59.6%,保持全球第一的同时市占率提升至36.3%。宁德时代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35%的电池厂商,这意味着全球市场每卖出三辆电动车,就有至少一辆装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5.5%。前不久,福特汽车宣布与宁德时代展开新的合作,计划斥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造新工厂,建成后可供40万辆电动汽车的装机。另外,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近日透露,正与欧洲的一个合作伙伴商讨在欧建立多个电动汽车电池回收站。除了欧美,宁德时代还将触角伸向了日本、印尼、泰国和玻利维亚等全球其他地区,涉及矿山开采、技术授权和电池生产等上下游全产业链。
与此同时,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其他玩家,也在大举海外建厂和抢夺订单。而进一步探究会发现,以宁德时代为首的电池厂商这波出海潮,离不开中国汽车出口爆发这个新风口的推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5月,汽车整车出口193.3万辆,同比增长8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3万辆,同比增长1.2倍,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出口是风口上的风口。
2022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311.1万辆,直接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 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为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超过日本一季度95.4万辆的汽车出口量,也是中国汽车季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乘联会更是预测,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 400 万辆,在全年有望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从单家车企来看,1-5月整车出口量前十的车企分别为上汽、奇瑞、特斯拉、长安、长城、吉利、东风、江汽、比亚迪和北汽。其中上汽整车出口数量最多,1-5月累计出口39.6万辆。而比亚迪出口增速最快,1-5月累计出口6.9万辆,同比增长14.2倍。
比亚迪2022年年报显示,其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足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年累计出口新能源乘用车近5.6万辆。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汽车出口达到4.3万辆,同比增长12.8倍,全年出口销量预计达到50万辆。
正在快速增长的海外业务,有望成为比亚迪的第二增长曲线。不过,在3月29日的比亚迪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王传福透露暂时没有进入美国乘用车市场的计划,这也凸显出中国企业出海的复杂局面。
尽管中国汽车出海已进入加速度,但从早期的整车出口到 CKD 散件组装,再到发达地区建立工厂,终究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正如近年来纷纷布局“B计划”的大公司们,从闷头造车的互联网巨头小米集团,到分别孵化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树根互联与格创东智的传统制造业巨头海尔、三一重工与TCL集团,再到收购了库卡机器人的全球最大白电企业美的集团,都是在重重的挑战中打造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
尤其是制造业大公司,“大”的意义在于,能为其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先进工艺和智能制造水平等,从而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在降本增效成为很多行业主旋律的当下,这“三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公司的重视。
不无巧合的是,随着企业加速出海,数智化和绿色化也正在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某中国500强企业下属新能源厂商高管近期向笔者透露,由于海外的人力成本制约以及碳中和要求提升等原因,他们现在去海外建厂前都会尽可能通过提高数智化程度,实现产线的高效化布局,达到人力节约化和能耗成本最低化等目标。
大公司“B计划”的背面,是伴随疫情管控结束所带来的乐观情绪逐渐消散以及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逐步由今年初的“强预期”向近几个月的“弱现实”转变。房地产市场持续冰冻,民间投资增速转负,失业率走高,消费低迷,似乎都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重现,再加之6月CPI同比降至通缩边缘,更令“资产负债表衰退”之说不绝于耳。
实际上,如果抛开这些争论,单就出海而言,中国大公司近年来的动向,恰好映射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陷入通货紧缩后大量企业开始转向海外寻找投资机会的流变。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支持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还推出了“黑字环流”计划。日本企业大举投资海外,建立大量产业基地,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而投资收益回流日本,资金形成环流,又有力支撑了日本经济持续发展。据统计,1996年至2022年,日本对外投资规模翻了8倍,2022年日本对外投资规模存量已占日本当年GDP的比重近50%。在此期间,日本中小企业也紧随核心企业转移海外,进入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的海外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由国内通缩导致的企业倒闭和失业率攀高的风险,成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强有力的托底。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韵”。静水深流,不期然间,中国大公司已经来到“新出海时代”。(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