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科创名匠” | 刘少军:一生的羁绊,在鱼我之间

中工网记者 陈颖

合方鲫、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5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全国科创名匠刘少军向中工网记者细数起这30多年来研发出的水产新品种时,神情满是骄傲。

作为最了解它们的人,刘少军还“官方认证”了自主研发的水产新品种最好吃的做法,“合方鲫2号做成汤最好吃,做成鱼冻也不错。”

“以前做鱼类研究是为了攻克‘吃鱼难’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吃好鱼’和‘吃放心鱼’的问题。”为此,刘少军和团队选择远缘杂交研究亲本时往往以鲫鱼、鲤鱼、团头鲂(俗称鳊鱼)、鲌鱼、草鱼等非常普遍的经济鱼类为主。

图片 1 拷贝

刘少军抱着研发出来的合方鲫2号。受访者供图

经过远缘杂交后产生的水产新品种到底比普通鱼类好在哪儿?

刘少军介绍道,经远缘杂交后的鱼类在外形、生长速度、食性、存活率以及抗病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好。像合方鲫2号,较普通鲫鱼而言,它的肉质更为细嫩鲜美,营养价值更高,品相也更方正。据了解,有一家连锁店自从将合方鲫2号列入菜谱后,销售量都提升了不少。

刘少军十分喜欢吃自己研究出来的鱼,每当他来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十余个研究基地时,连菜市场都不用去,直接就地捞鱼。“要是连我们都不喜欢吃自己研发出来的鱼,别人怎么会喜欢吃?”

在刘少军的研究基地里,常常可以看见硕士生、博士生和年轻老师骑着三轮摩托车来来往往。池塘里,大家都撸起袖子,自己打网,自己捕鱼,活脱脱的一幅“渔民打捞图”。

图片 2 拷贝

刘少军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进行研究。受访者供图

在工作中,刘少军自称“渔民”,甚至社交平台账号昵称自开通以来一直都是“fish farmer”。他也着实担当得起这个称号,哪怕是大年三十,他也准点去实验室看望自己的鱼。每当他从实验室出来,身上总是充斥着鱼的腥味,裤子上也粘满了鱼鳞和黏液。

就是这样一位勤勤恳恳的“渔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Genome Research、PNAS、BMC 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了Fish Distant Hybridization、《鱼类远缘杂交》专著,并带领团队研发出了50余种鱼类远缘杂交组合,攻克了种间生殖隔离难关,探索出了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在淡水鱼的远缘杂交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刘少军为什么将鱼类作为他执着一生的研究方向?

“鱼类是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能让我有充足的自然资源来研究鱼类远缘杂交。”他说,不光如此,鱼类远缘杂交还是证明物种进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后续新物种的发现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把这顶“帽子”戴在兴趣的头上。

图片 3 拷贝

刘少军在检查鱼种。受访者供图

“我的父亲是做鱼类遗传育种的,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他去池塘边观摩和学习养鱼的技术。”受到父亲的影响,刘少军从小就爱养金鱼、甲鱼、乌龟之类的水生动物,并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一天,刘少军和学生走过一处池塘,他一眼就看出了水里有鱼,而眼神更好的年轻学生却怎么也看不出来。

“这可能就是我和鱼的感应吧!”刘少军颇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