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凭票证 如今“扫一扫” 太原人“买东西”的变迁

1988年市民在商场购物
市民在超市随心选购
市民收取快递
市民在店里自助结账

  “双11”刚过,人们陆续收到网购的商品。11月18日,83岁的市民朱广权看着16岁的外孙女抱回一摞快递,挨个拆开。他不禁感叹:从“凭票”买,到现金付;从“玻璃柜台”到综合商超;从网络购物到买遍全球……一年又一年,人们的购物方式和消费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折射出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

  时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购物体验:很不方便

  关键词:票证

  一切凭票

  71岁的阎世文,住在智诚天和园小区,是山西纺织印染厂的退休职工。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生活”,他记忆犹新。

  “当时,买东西麻烦,得要票。”16日,和泽苑社区征集居民的“老物件”,想举办公益展览。老人将保存至今的票证交给网格员阎玉秀。

  粮票、肉票、布票、线票、棉絮票、火柴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等,花花绿绿挺好看。它们是按家里几口人,定量分配的。

  “那时是‘有票路路通,无票购物难。’可物资少,就算有票,也未必能买到。”老人说:“买紧俏的‘吃、穿、用’,得很早守在国营商店外,排长队。”

  最郁闷的是,好不容易轮到了,售货员脱下袖套,解下围裙,喊一嗓子:“今天的东西卖完了。”

  1980年国庆节,是阎世文与妻子温丽仙结婚1周年,两人去北京旅游。走前,把积攒的山西票换成全国通用票,“一份豆浆,加糖,5分钱。若是没票,不卖给你。”

  “缝纫机票、自行车票之类的工业票,最紧俏,一个单位一年寥寥几张。职工抓阄,谁抓到,就像中奖一样。”阎世文回忆:父亲在省安装公司工作,得到一张缝纫机票,花了上百元,买了台“西湖”牌缝纫机,全家人激动了很久。

  时间:上世纪80年代

  购物体验:商品渐全

  关键词:小账本

  现金支付

  75岁的李国丽,住在涤纶厂小区,年轻时是工厂职工。17日,她在网上看中了一款电饭锅,找到和泽苑社区网格员高小梅,请教如何付款。不到1分钟,完成下单。

  老人感叹:“现在比那时候方便多了。”她所说的,是上世纪80年代。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现金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当时,30多岁的李国丽,每月工资,从几十元涨到百余元。手中有了结余,购物也“胆大”了。“起初住平房,脏衣服留在休息日洗。洗完花去大半天时间,腰酸背痛。”她回忆,1988年,她搬入单位分配的楼房,决定买台洗衣机。

  她把攒下的几百元钱包好,装进贴身的衣兜,再用别针“封口”。骑车去了五一百货大楼,时不时摸一下衣兜,一路忐忑。经过左挑右选,最终买了台“海棠”牌双桶洗衣机。

  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期

  购物体验:方便多了

  关键词:柜台

  自主挑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吸引顾客,一些商场作出了“撤去柜台”的大胆尝试。

  56岁的杨秀花,住在奥林匹克花园南区7号楼。17日,西华苑东社区网格员侯梓萌陪着老人,逛了原来的五一百货大楼。这是太原的一处老地标,勾起老人的不少回忆。

  老一辈人有印象,商店里,有一排柜台,将琳琅满目的商品与顾客隔开,看得着但摸不到。看中什么,要请售货员拿出来,不满意再请他们换一个。

  1992年,杨秀花20多岁,喜欢逛商场,常与朋友去五一百货大楼、天龙大厦和解放百货大楼。商场里,裁制新衣的布匹、各种花式的纽扣、必不可少的家用百货,啥也有。而且,长长的柜台不见了,商品摆在货架上,任由顾客自己挑选。

  那年,她用78元,买了一双时髦的高跟鞋。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珠宝类的商铺保留着柜台,但“柜台购物”已成非主流。

  时间:上世纪90年代后期

  购物体验:像逛景点

  关键词:超市

  商圈兴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们买东西已不限于国营商店,个体商店逐渐增多,自选式购物让人耳目一新。

  1998年,太原第一家大型仓储式会员超市美特好迎宾店开业。当时,去了很多人,热闹极了。38岁的周月服买了一堆东西,种类多,价格也便宜。回到院里,邻居们盯着袋子上的超市名,好奇地问“超市大吗?”“都卖啥?”

  她说:“当时去超市,就像逛景点,是件时髦的事。招待外地来的亲戚、朋友时,少不了陪着去趟超市。”

  没几年,美特好、山姆士、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小超市越开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商圈。市民拿着篮子随意选购,不再是新鲜事。再后来,逐渐有了银行卡,周月服记得,“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是当时银行打出的最响亮的广告语。

  如今,64岁的周大娘搬到了安宁街89号院,附近有超市、便利店,还有大大小小的商场。16日,玉园南社区网格员冯对红见到从超市回来的老人,拎着不少东西,赶忙上前帮忙。老人笑着,又想起了第一次逛超市的场景。

  时间:2024年

  购物体验:非常快捷

  关键词:网购

  一网“打尽”

  “双11”期间,许多人在淘宝、京东以及抖音直播间等平台,“淘”到了喜欢的商品。

  西矿街社区网格员张二亮,最近半个月,至少教会10余名老年人网购。她感叹地说:“足不出户,只需轻轻一点,商品就会送到家门口,确实省心。难怪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触网’。”

  不过,“00后”的杨静,仍偏爱去实体店。她享受“放松溜达”的过程,哪怕“只逛不买”。她明显感觉到,实体店铺的销售场景,也在迭代更新。

  17日,她走进铜锣湾的一家“无人小店”。商品丰富,却没店员。“扫码进店、选商品放到自动收银台、扫码或刷脸支付、出门离开”的购物模式,让杨静直呼“真方便”。

  朱广权老人,从自己、女儿、外孙女的身上,看到了太原人购物方式的不断变化。每一次改变,都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他期盼地说:“相信很快,生活会更加便捷、有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