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步步精心 环环呵护——看千年汉简如何“喜迁新居”

  新华社兰州8月23日电(记者张睿)古时,人们用竹简与木牍作为“写本”,合称为“简牍”。作为纸张面世前的重要文字载体,简牍的内容涵盖了古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一套完整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的独特话语体系,也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

  作为简牍大省,百余年间甘肃共出土简牍文物6万余枚,其中以汉简数量为巨,占全国出土汉简八成以上。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集中保存了4万多枚简牍以及伴生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其中汉简数量高达3.9万余枚。

  九月初,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将在甘肃省兰州市开馆,文物转运、新馆布展等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小至轻盈脆弱的片片汉简,大到上吨重量的积薪汉苣,这些历经千年的珍贵文物,迎来了它们出土后的一次重要“搬家”。

  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徐睿介绍,此次转运文物总计1500余件,以汉简为主。为了保证安全、环保、高效地完成文物转运,甘肃简牍博物馆在包装、运输以及后续布展等各个环节都做了精心准备。

  “在包装方面,此次包装衬垫材料均符合运输标准,材质本身对文物无害、无污染,防潮防尘,坚固耐用,有利于保护文物安全。”徐睿说,简牍类文物转运时,需要在做好包装衬垫后,将简牍放入玻璃试管中,再将玻璃试管根据长短放进一个个锦盒,随后把锦盒分层放入纸箱,纸箱内设有凹槽,保证运输时试管在纸箱内不会晃动。

完成包装放入锦盒的简牍。(受访单位供图)

  放入纸箱后,纸箱底部与四周还会用塑料板作为垫层减震缓冲,器物用无酸纸包裹并标注文物名称编号,四周空隙也用无酸纸填充,最后按照器物大小分层装箱。

盛放简牍的纸箱示意图。(受访单位供图)

  除去简牍,此次文物转运还有一道“大题”,便是重量达到2吨的汉代积薪。积薪主要由芦苇、柴草编制而成,是古时外敌进犯时边关烽火台上的重要“报警器”,它们在戈壁滩上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雨雪,生动讲述着千百年前戍边将士守关的艰苦生活。

图为积薪。(受访单位供图)

  由于体量巨大,积薪原先的木质底座已经变形,因此搬运前工作人员首先对原有的底座进行了加固改造,随后在外部制作了一个箱体,将积薪在箱体内部充分填充固定。

  “在运输车辆的选择上,此次转运车辆均为特制的全封闭文物专用厢式卡车,车上配有温湿度控制装置,车内消防设备以及车辆尾部自动升降板,能进一步保证文物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徐睿说。

  据了解,此次文物转运工作已基本完成,上千件文物安全抵达“新家”。目前相关布展工作也已有序展开,开馆后,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将设置四个常设展区,还将定期举办多种主题展览,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简牍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