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展活力 数字赋新生——来自第六届山西文博会的人文经济观察

  新华社太原10月23日电 题:创意展活力 数字赋新生——来自第六届山西文博会的人文经济观察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王菲菲、王学涛

  元宇宙虚拟空间、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非遗产品、“国宝”IP延伸产业……正在太原举行的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个个创意产品令人惊喜、一场场招商签约硕果满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数字化塑造产业新形态

  各地文物活化利用的数字新产品琳琅满目,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博物馆展览方式等带来革新,推动文化数字平台建设。

  在云冈石窟展区,不仅可以欣赏3D打印的云冈造像,还能探索云冈元宇宙空间。

  10月19日,游客在欣赏3D打印的云冈造像。(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摄)

  微信扫描“元宇宙应用平台”二维码,用户进入一个虚拟空间,自由设定名字和装扮后,可参与“拼沉睡的立佛”“测大佛的高度”“补北魏的颜色”“辨演奏指挥家”等趣味游戏,还能进入“云冈石窟景区”进行全景漫游。

  山西文博集团展台前,参观者通过屏幕,既能高清观看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的每一处细节,还能感受它在不同日照和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山西辰涵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区前游人如织。山西古戏台数字交互、原创主题云展览、元宇宙3D空间、虚拟数字人等众多数字文化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该展区最吸引人的还是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进入后,即可开启全省部分文博单位导览解说、文物鉴赏、云上观展等功能,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浏览山西文物。

  点击汉代雁鱼铜灯,能随意旋转、高清观察文物的每处细节,欣赏文物身上金灿灿的彩绘,还能在线拆解、合成铜灯了解它的构造,并通过透视图搞清它可吸纳烟尘、保持室内清洁的环保原理。

  在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里,可以随时随地全方位了解雁鱼铜灯。(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手机截图)

  除了展示利用,辰涵科技还搭建了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主管部门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的远程监管系统,实现预防性保护,提升文物安全监管效能。

  在传承创新中做“火”非遗产品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融入现代生活,愈加光彩夺目。

  在翼城非遗展区,一块木板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扫描木板背后的二维码,游客便可跟随手机上的木板健身操起舞。

  这是国家级非遗“翼城浑身板”。早在500多年前,当地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益体健身的民间舞蹈,表演时用木板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达到通筋活络、强身健体的目的。

  展区相关负责人邓杨说,他们对传统的浑身板进行改良,并结合中医人体脉络图,创作了“浑身板康养健身操”。如今,“翼城浑身板”作为一项健身产品受到不少群众欢迎。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发现非遗之美,并为其注入青春活力。

  10月19日,绛州澄泥砚传承人蔺涛在展示创新的“时尚”砚台。(新华社记者王菲菲摄)

  在绛州澄泥砚展区,既有雕刻繁复的传统砚台,也有不少造型简洁、灵动的砚台。“尽管外观不同,但都有澄泥砚一贯的特质: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甚速、不损笔毫。”非遗传承人蔺霄麟说。

  “90后”蔺霄麟是绛州澄泥砚第三代传承人。他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创新出多款“时尚砚台”,还开网店、做直播,让澄泥砚走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挖掘“国宝”的延伸经济

  文博会上,原本矗立在大地上、珍藏在博物馆里的“国宝”身影不时出现。

  这是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下棋图》数字化后创意制作的镇尺(2023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摄)

  雁鱼灯、晋侯鸟尊……这些珍贵的青铜器,化身为夜光冰箱贴、珐琅徽章等文创产品,色泽鲜艳、小巧精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这是一家名为“雁鱼”的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希望家乡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有创意的表达。”负责人白羽是一名“80后”,三年前投身文创产业,已在圈内小有名气,“山西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只要用心做,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以晋城市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为创意来源的手包、丝巾、泡茶杯,山西博物院的“‘卣’趣”“‘铜’趣”等文创产品……一个个“国宝”成为创意IP,延伸出无限价值。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山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旅融合方兴未艾。

  清脆悠扬的编钟之声,与古筝、古琴交相呼应,再现古风古韵。文博会上,一群古装乐师带来的“上党古韵”吸引众人围观。

  10月19日,在文博会长治展区,一支古风乐团正在演奏“上党古韵”。(新华社记者王菲菲 摄)

  这套编钟是根据长治屯留出土的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复刻而成。山西祥潞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孔令飞说,这件复刻品不仅一比一复制,还成功恢复了音梁与音槽。为了让更多人听到千年之音,他们组建古风乐团进行演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演艺很受欢迎。”孔令飞说。

  在文博会期间,山西11个地市在主舞台轮番亮相,举办文旅推介会和招商会,各具特色的演艺将各地的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动能不断激活。仅在开幕式当天,就签约9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包括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演艺、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项目,签约总金额共232.62亿元。

  新华网太原10月23日电(武斌)戴上VR眼镜,“沉睡”千年的鸟尊便能“活”起来;通过3D打印,不可移动文物云冈石窟内的大佛“行走”全国;经过绣娘的巧手,一幅幅山西乡村美景以非遗刺绣的形式走出国门……

  10月23日,为期5天的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展会上,散落在三晋大地的文化宝藏以新形式、新业态、新模式走入大众视野,在刷新“煤炭大省”新标签的同时,也勾勒出山西迈向“文化强省”的新姿态。

  文博会上的表演。新华网 武斌 摄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活”起来

  伴随着一首悠扬的山西民歌,排列整齐的机器人翩翩起舞,举手投足间颇具古风韵味。步入第六届山西文博会的现场,满满的科技感、多元的沉浸式体验,让不少参观者流连忘返。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看云冈石窟佛像。”云冈研究院展区内,3D打印的1:1七立佛雕像让太原市民李女士略显激动。不止一次前往云冈观展的她坦言,相比远距离观赏,近距离感受更让人震撼。

  “3D打印技术让不可移动的大型文物,变成了可移动的展品,实现文物‘活’起来、走出去。”在云冈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张旭云看来,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正在重塑人们了解文物的方式。

  文博会现场展示的七立佛3D打印雕像。新华网 武斌 摄

  首次独立亮相文博会,云冈研究院还在现场设置数字VR、拓片体验等活动,打造“数字云冈—元宇宙”,构建云冈石窟和各类主题展览的虚拟空间,让人们在领略云冈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感悟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正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行走的云冈’。”张旭云说,如今的云冈足迹已遍布全国多个省(区、市)。

  可触摸、可移动、保存更持久,借助科技手段,文物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正在被拉近。

  文博会上,一位小朋友正在与大屏幕上的文物进行互动。新华网 武斌 摄

  山西省文物局展区内,一幅经过数字化保护修复的娄睿墓壁画,让参观者仿佛跨越了时空屏障,沉浸于历史长河之中。

  “这幅壁画通过数字化手段,在细节、线条、色彩上最大限度地客观还原了原作。”据展区工作人员韩颖介绍,壁画的保护修复采用了计算机图形学、材料成分分析、图形处理等新技术,减少人工主观因素,做到修旧如旧,真实再现了北齐壁画的风采。

  而科技的运用还不止于此。

  “同志你好,我是红星杨,关于武乡的问题请随时问我。”长治展区内,一位身着八路军服装的数字人讲解员面对参观者侃侃而谈,讲述着武乡的红色历史。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则是可视化呈现红色武乡故事的数字星谱,只需轻点操作屏幕,便可回望抗战时期的烽火太行。

  长治展区内展示的新华智云数字星谱及数字人讲解员“红星杨”。新华网 武斌 摄

  “以大语言模型和数字人技术打造虚拟讲解员,可实现24小时线上、线下不间断讲解,打破制约传统文化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文化数字化策划负责人梁超认为,受益于数字化手段,星谱上的红色故事正通过旅游开发、文艺创作等方式继续传承。

  文旅融合:乡村市场“火”起来

  丹凤眼、眉卧蚕,一把青龙偃月刀立于身侧……运城展区内,一座2.88米的关公青铜雕塑分外抢眼。雕塑旁,或卡通可爱、或威严挺拔的各式关公铜像,也吸引着参观者不时拿起手机拍照打卡、合影留念。

  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十几种卡通版关公铜像,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我们是一家来自关公故里的企业,希望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让更多人通过文创了解关公文化、了解运城。”公司副总经理张忠贵说。

  而就在一个月前,运城市依托关公文化,举行了第34届关公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海内外人士相聚运城,听黄河奔腾、瞰七彩盐湖,体验当地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见证盐运之城的新风貌。

  借助此热度,运城文旅市场也日益走俏。中秋国庆假期,运城市仅盐湖区各景区景点便接待国内外游客56.7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96.49万元。

  运城展区内展示的关公铜像。新华网 武斌 摄

  近年来,随着山西各地文旅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1+1>2”的效果不断彰显,三晋大地正逐渐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好局面。

  在黄河岸畔的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一场山水与风情交相辉映的别样演出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伴随着一曲临县三弦书,在灯光投影矩阵中,坐在360度露天旋转观演台上的观众们便入了戏。

  融合了黄河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的大型户外实景演艺《如梦碛口》,自2020年9月首演以来,已演出380余场,吸引近10万人次观演,带动周边村庄近百人就业。

  无独有偶,距离碛口古镇50余公里的方山县,则依托“一代廉吏”于成龙耕读生活45年的故居,打造了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产业为一体的廉政文化主题园。

  园区建设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正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廉政文化展览、特色廉政文化产品研发、方山土特产展销等为主的廉政文化产业体系。

  吕梁展区内展示的“吕梁有礼·一品清廉”系列文创。新华网 武斌 摄

  走进吕梁展区,由方山县打造的“吕梁有礼·一品清廉”系列文创产品,让众多文博爱好者爱不释手。

  “这些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现代工艺、日常生活有机融合,不仅能让廉政文化走进生活,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能进一步推广宣传方山文旅,让更多人了解方山、走进方山。”方山县文旅局副局长冯少娟说。

  以会为媒:高质量发展“跑”起来

  新时代,古老的三晋大地如何激发现代文明,煤炭大省又将如何迈向文化强省?山西正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现代的视角审视创作,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文博会现场,与游客合影互动的吉祥物“晋小友”。新华网 武斌 摄

  穿梭于山西文博会各展区间,一只可爱呆萌、憨态可掬的卡通青鸟随处可见。作为本次文博会的吉祥物,“晋小友”以山西出土文物青铜鸮卣为原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不仅深受年轻人喜爱,也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们带来了两千多种文创产品,还特地为‘晋小友’设计了一个系列。”上海好励文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缪仁好表示,这次展会企业有备而来,看重的正是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洽谈,在缪仁好看来,这次文博会正是企业走进山西的一个好契机,“每天有很多人来加微信、留电话,希望未来能够把我们的创意与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山西市场。”

  在省外企业寻找商机的同时,山西本土企业也正借力文博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拓展圈层群体、开展技术交流、进行技术推广。”山西敲门砖数字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AIGC事业部总监牛英健认为,文博会为山西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这次展会,我们与蚂蚁科技将在AIGC领域开展数字人、AI技术推广等合作。”

  自2013年以来,山西文博会展会规模、社会影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成为展示山西文化建设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引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盛大节会、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

  文博会现场。新华网 武斌 摄

  推光漆、澄泥砚、珐华器、堆锦,辽宁岫玉、陕西香艺、广东布艺、安徽宣纸,伊朗地毯、英国皮具、越南沉香、尼泊尔唐卡……在30000平方米的展览区内,涵盖了12个国家和地区,26个省份的1000余家企业、10余万件特色展品。

  文化交流也为经济发展赋能。据悉,本次文博会共有9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签约总金额232.62亿元,涵盖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演艺、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数字创意等多个方面,将带动挖掘文化产业潜能,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推动山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