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在吕梁市临县安业乡青塘村粽子产业园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包粽子。近年来,青塘村打造了以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为示范的大中型企业,青塘粽子成为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
青塘,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刘亮亮 摄
“青青芦苇荡,深深海眼亮,悠悠粽飘香,家家奔小康!”端午时节,走进临县前青塘村,到处生机勃发,满目苍翠、空气清新,游人如织,乐享满钵粽香。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挡前青塘村加快发展打造中国特色古村落旅游胜地的脚步,独具特色的青塘粽子飘香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游客和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数百名媒体记者慕名采访,魅力无穷的前青塘村每天都有上万游客光顾,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名扬天下。
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在前青塘村调研 刘生锋摄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在前青塘调研粽子产业发展情况
原国家审计署社保司司长王中信回家乡参加《美丽青塘画册》首发式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张建国到前青塘村参加青塘粽子产业巩固提升座谈会
县长李双会在前青塘村参加包粽子比赛活动
前青塘村里记者多
“粽子,粽子,青塘粽子……”走进夏日的前青塘,村里人们包粽子卖粽子的热情与气温一道上升。吕梁山上鱼米乡,芦苇悠悠粽飘香。6月24日中午1时30分,《新华社》在前青塘村举行直播粽子产业发展的喜人盛况,全球参与观看的人数达上百万;同样,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以《青塘粽子名气大、整村脱贫步子快》为题,图文并茂报道了前青塘村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粽子绿色产业,端稳了金饭碗,脱贫奔小康的故事;6月26日的央视综合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滚动热播《青塘粽子的故事》,央视《正点财经》栏目则以《小小粽子厂、脱贫大产业》为题,报道了前青塘村发展粽子产业的典型故事;青塘粽子产业发展的故事还热播央视《生财有道》栏目,香飘天下,名扬四海……
新华社直播青塘
新华社直播采访驻村扶贫队长李鑫
人民网记者在前青塘采访第一书记张林峰
醉美前青塘,采访媒体多。端午时节,和从全国各地慕名到前青塘村旅游、品尝、购买粽子的人们一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凤凰网、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吕梁日报、吕梁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数十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也都慕名走进前青塘,用一段视频、网络直播、一组照片、一些文字,来追寻乡村的历史记忆,破译“粽香青塘”背后的文化密码,解读它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据临县新闻办统计,仅端午节前后,讲述青塘粽子故事的报道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了39件,在中国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村的故事在同一时期、被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集中报道的最新记录。
央视综合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滚动热播《青塘粽子的故事》
凤凰网直播采访青塘粽子厂厂长 张新勤
“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据临县文旅局派驻前青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鑫介绍,如今,全国各地来临县观光赏景的游客,必定会把前青塘作为必去之地。端午将至,粽子飘香,全国各地慕名到前青塘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在经过大棚采摘、参观古建筑群、泛舟鱼塘、品尝粽子等一系列的乡村旅游项目后,游客们提着大包小包的青塘粽子,尽兴而归。
山西日报记者在青塘芦苇地采访
“神秘青塘,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都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灰色、蓝色、红色、绿色实现完美融合统一;民俗青塘,端午文化、春节文化、中秋文化、清明文化活力奔放。敬祖仪式、敬天仪式、敬人仪式、敬业仪式隆重热烈;锦绣青塘,加工、餐饮、旅游、种植产业齐头并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前青塘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厚德载物的文化,是和谐共荣的文化。前青塘历史折所射出的奕奕光辉,昭示了民族文化的恒远不衰和历久弥新。这就是破译前青塘村“粽叶香文化节"背后的秘码!”慕名前来在前青塘采访的《吕梁日报》专题部主任、高级记者李召和说。
前青塘村里“宝藏”多
“城南十里,湫河西边;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绿树,地涌甘泉;王氏迁临,择此而安;苇苗离离,粽席特产;人杰地灵,绿水青山。”这是临县县志对前青塘村的记载,短短几句韵文,道出的是前青塘的悠久与独特、美丽和神奇。
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在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和员工研究粽子产业发展
位于临县城南8公里处的安业乡前青塘村,地处湫川腹地最平坦宽广的黄河支流——湫水河西岸。全村有耕地面积1900亩,有794户2503人,村里以盛产粽叶、苇席闻名,粽叶以其叶长,叶宽,色正,味香名扬周边省市。本村水资源丰富,挖地三尺便是水,现有苇林种植面积460余亩。村里明清古建成群且保存比较完好,多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评定为中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临县最大的欧式天主教堂修建于此。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全村人却守着“宝藏”讨饭吃。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历任支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相互拆台不团结,形成村风不正、干群关系紧张、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矛盾越积越多、集体个人上访现象层出不穷的不良现象。于是,“上访大村”便成为前青塘村的代名词,倒退发展竟成为全县出名的落后村。
深深海眼亮
悠悠粽飘香
“过去的前青塘村之所以落后,人心涣散,究其原因是没有筑牢村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最重要的是村里多年没有发展年轻党员,支村两委成员年龄老化,缺乏新鲜血液。”说起前青塘村过去落后的原因,乡党委书记张翠珍深有感触地说。对此,2014年,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前青塘村的稳定发展,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带领包村干部多次深入前青塘村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召开党员座谈会,经过全体党员大会和全体村民大会选举,首先产生了新一届前青塘村两委班子,同时,新发展了张新文等几名群众信得过、有创新实干能力的年轻党员。2015年,年仅35岁、头脑活、有胆识、有魄力的村委主任张新文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绿色蔬菜水果采摘园
唤醒沉睡的资源。2015年,党支部书记张新文带领村里的村民代表先后到晋城皇城相府、牛山欢乐谷、司徒小镇、大车渠等地参观学习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新政策、新思维、新理念、新措施、新方法以及破解遇到的问题、困难的好经验。通过取经学习,借鉴安徽宏村、北京“康乡”等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模式,用开放、平台化、产业化的“互联网+”的思维,结合村里的实际,科学规划了村里以“古村落活化之路与发展模式”为主题、保护开发做大传统手工业加工、旅游、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来,村里先后实施了30多项修缮明清古建筑一条街、村内村外道路硬化、新建文化活动广场、村情历史展览馆、以及扩建百亩鱼塘、水上乐园、农家乐一条街、红色旅游开发、绿色蔬菜水果采摘园、芦苇林建设等开发建设保护项目,特别是大力开发芦苇产业,组织村民赴河北白洋淀进行考察,引进河北白洋淀的苇系列工艺品技术,并对村民进行芦苇系列工艺品技术培训;连续举办了五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吸引了海内外数万名游客来到前青塘村观光旅游,前青塘这个历史文化名村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青塘村粽子香飘吕梁首届农特优产品展销会
巩固提升青塘粽子产业,成为临县县委、县政府一直牵挂的一件大事。今年端午节将至,5月30日晚上9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张建国放弃晚上休息时间,代表县委、县政府专程来到前青塘村参加青塘粽子产业巩固提升座谈会,与支村两委干部、数十家粽子加工户面对面共商保护发展青塘粽子品牌产业大计。张建国再三叮嘱,全村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居安思危,树立大局意识,发扬团队精神,严格执行生产加工标准,做大做强青塘粽子这一特色产业,引领多个产业齐步走,夯实乡村振兴支撑点 ,把鱼米之乡真正打造变成为吕梁乃至山西的小康之乡。
前青塘村里故事多
“望不穿的芦苇荡,游不遍的大鱼塘,走不尽的古街道,闻不够的稻花香”。驻村第一书记张林峰说,现在的前青塘村,发展的是旅游产业,赢利的是粽子产业。如今,前青塘村以“古村落活化之路与发展模式”为主题,保护与发展并举,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古村落旅游胜地。这个原本“藏在山中人未识”的小山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在乡村旅游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中国扶贫》杂志总编文炜在青塘粽子厂采访总经理张新勤
前青塘村故事多。在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的鼓动下,村里的张新勤毅然决然转让了榆次打拼多年的电动车专卖店,决定返乡创业,带头开发村里的几百亩芦苇荡资源,自己首先注册专门生产青塘粽子的临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着手兴建厂房及购置设施设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投资5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2400平米的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终于投产运营,所生产的蜜浸大枣粽供不应求,一个月卖出50多万个,吸收工人8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贫困户,工人工资平均每人每月3000以上,成为前青塘村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随着产业的壮大,依托临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张新勤又引进临县“湫水印象”电商企业,成立了安业乡“湫水印象”青年创业电商服务中心,吸引春长石磨油坊、临县祥和淀粉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入,主营青塘粽子、青塘大米、青塘粽叶、石磨油、粉皮粉条等农特产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张新勤心里时刻惦记着父老乡亲,青塘粽叶是村民们的固定收入之一,每到端午节前,粽叶商络绎不绝,可价格很低,无奈村民只能接受,现在公司是粽叶销售的大户,他不计自己的得失,带头提高粽叶价格,叫外来客商无法压价,就这样粽叶价格一路攀升由三年前的一斤4—5元涨到现在的10—12元,仅此一项村民可以增加收入好几十万元。通过各种宣传青塘粽子小有名气,端午节期间青塘粽子供不应求,这样又带动三十几户散户从事粽子加工。为更好的加大脱贫力度,利用贫困户小额贷款资金,粽子厂吸收带动31贫困户带资入企,每户5万元,年收益最低3000元以上,2017年财政下拨9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落户青塘食品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百分之八点六七,深度贫困户占股百分之九十一点三三,贫困户以三类划分,一类48户67人,每人每年保底收益640元;二类16户33人,每人每年保底收益480元;三类14户22人,每人每年保底收益320元,为扶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粽子加工车间
尽管自己产业越做越大,但张新勤始终没忘记回报社会,热衷于公益事业,连续3年每年为前青塘寄宿学校捐赠2万元发展教育事业,每逢重阳节期间先后为9个贫困村贫困老人送去粽子600余箱,价值4万余元。2017年,张新勤被授予临县“最美脱贫致富青年”光荣称号。2019.4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青塘村石匠李根宝精心雕刻的石磨等石雕产品
这些年来,在张新勤的典型引领带动下,前青塘村涌现出一大批回乡创业青年,有的也开发粽子产业,有的开发鱼塘水上乐园产业,还有的搞起别具一格的农家乐。不说是年轻人,就连村里的老年人也被深深感染。62岁的村民李根保原来是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李根保重操旧业,做起了磨小石磨的生意。伴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升温,李根保的小石磨系列产品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了村里开发传统产业打造的青塘粽子、青塘芦苇系列工艺品、青塘小石磨系列产品“三大宝”之一,远销全国各地。“依靠磨小石磨,我每年销售收入有六七万元,真正走上了致富路!”李根保逢人就高兴地说。
小小的粽子改变了前青塘村人的命运,村民靠包粽子、卖粽子脱了贫,走向小康。端午节这天大清早,村民刘继兰已将粽子出锅,接待完最早的一批客户,开始直播卖货。“青塘粽子名气越来越大,根本不愁卖,我直播卖货也就是‘卖着玩’。”刘继兰说。
村民刘继兰在自己的加工厂直播热卖塘园庄青塘品牌粽子
上午九时许,山区的气温还没上来,但在前青塘村村口看到,已经有摆摊的村民卖完粽子,骑上电动车,收摊回家了。“原来就是包着自己吃,原料也只有本地产的黄米和黄河滩枣,村里种的芦苇大量卖给了外来商贩,价格很低。”刘继兰说,这让本就地少人多的前青塘村收入微薄。
“去年电商平台卖出的粽子占销量的10%,今年占到了35%。”张新勤说。卖得太火也有烦恼,今年端午节前很长一段时间,张新勤就不敢接单了,怕做不出来,老客户要下单只能先给20%,新客户已很难订得上。
“工厂不仅吸纳了百余人就业,给村里分红,还带动起80多个小作坊包粽子。”李鑫说,许多小作坊主原来就是粽子厂的工人,技艺精湛之后就回家自己包、自己卖,如此循环,带动效应很强。刘继兰家跑过运输,干过农家乐。“最后发现还是包粽子挣钱。”刘继兰说,现在原料也不用担心,“大厂用哪家的,咱也用哪家的。咱们这都说‘三片粽叶三颗枣,一百粒米不能少’,做得实在,自然不愁回头客”。
村里的大能人刘云云每天要精心煮2000多个粽子
刘继兰今年雇了五六个工人,包粽子的工人领取计件工资。“多的一个月就能挣上万元。”刘继兰说。
村里72岁的村民张凤兰和80岁的老伴王来柱原来是贫困户,2018年通过兜底保障脱了贫。去年看别人家卖粽子挣钱,她也开始包着卖。今年她更是雇了两个人包粽子,自己成了小作坊主,预计毛收入可达三万多元。
“包粽子是村里的传统技艺,多数人都会,还不受年龄限制,包多了多赚,包少了少赚,全看自己把握,这让很多原来缺技术、缺劳力、年龄大的贫困户,在脱贫之后直接迈向小康。”李鑫说。
目前,前青塘村已经成立了粽子协会,制定了新的行业标准,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还对质量做出更严格的规范。李鑫说,目的是要让前青塘村“粽”来的幸福更“稳”些。
“青塘粽子”让我过上了小康生活。今年48岁、从小就生活在前青塘村的王登远,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是村里自己包粽子出去在城里卖粽子最早的村民。这几年,每到端午节来临时,就是王登远最忙活的时候。今年端午时节,每天能够卖出2000多个新鲜粽子,每个粽子2.5元,除去成本,我每天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今年能够收入十六七万元。
王登远家只有不到一亩的地,以前为了能够养活家里人,他常年在太原打工,靠搬运家具挣点钱,有时,要把一件130多斤重的家具搬上9楼,虽然辛苦,也能凑活养家。但是,2014年我的腰因为常年搬重物落下了毛病,这家里仅有的收入也断了。而接下来,三个孩子陆续上学,又让他欠下一大笔债务,成了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王登远说,那时候,他和老婆真是愁坏了,记得有一天,看见县城街上有人卖粽子,自己就想到了我们每年端午爱吃的青塘粽子,和我老婆商量,要不咱也试试卖粽子。说干就干,当时和我老婆每天能做200多个粽子,就走街串巷卖,没想到一天就卖光了。现在,王登远全家都在做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家里人就忙不过来了,就得雇村里的人来包粽子,包一个粽子2毛5,生意好的时候他们一人一天也能挣近400元。前两天,每天都忙到凌晨2点多才睡觉,到凌晨四五点就得起床,累是累了点,但是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现在,王登远家的粽子生意越做越大了,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粽子品牌,2016年他家靠做粽子产业就脱了贫。2018年告别了老窑洞,住进了新建的二层楼房。现在孩子们一人一间房子,再也不用挤在一起了。王登远介绍,自己在村里算是做粽子比较早的,现在好多客户都是回头客,都是电话、微信下单。他开玩笑说,我这辈子没坐过飞机,但是我的粽子可是坐飞机跑全国呀,现在海南、广东、大连都有订单。
“好吃不过冰糖,好住不过青塘”。王登远说,现在我们前青塘村这青山绿水,这清新的空气,就是我们“青塘粽”的最大卖点。靠着这片风水宝地,我今年就收入了十六七万元,比去年挣得还要多,这日子越过越甜蜜,越过越红火。
同样,村里的王亚军,这几年靠着卖粽子,全家可以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收入增加了不少,2018年全家成功脱了贫。说起卖粽子,还得从几年前的一场疾病说起。2014年,才25岁的王亚军连续好多天感觉走路腰疼,全身无力。到市人民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他腰上长了东西,得去太原做手术。这个消息对于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在离石打工每月也挣不了几个钱,老婆也没收入,这场病,让我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凑钱给他看病,年迈的父母借钱借遍了“青塘一条街,亲戚一大片”,最后病是看好了,家里却欠下了将近30万元的外债,这让全家犯了愁,仅仅靠种地和打工,猴年马月才能还上?
“穷则思变”。母亲提议,这几年“青塘粽子”名声在外,咱们何不借着村里粽子产业发展的东风,也开始做粽子生意?于是,全家出动,开始包粽子,卖粽子。2018年,王亚军家只是简单的零售,但几个月下来,也卖了6万元,这更加坚定了全家人继续干下去的信心。于是2019年,王亚军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临县香平粽子厂”,还做了礼盒包装,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粽子口味。还跟人合作,把新鲜的粽子从村里拉到离石卖,既拓宽了销路,也增加了营业额。王亚军的弟弟帮在快手直播上注册了账号,现在粉丝有1000多人,粽子也卖到了全国各地。去年一年,光卖粽子就收入了13万元,今年收入20万不成问题。和王亚军家一样,村里的刘文启、王登远、刘云云等人,都靠加工销售粽子、开农家乐脱贫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许多人盖起二层小洋楼,开上高级小轿车,唱响了一曲曲新时代脱贫致富的青塘故事。
前青塘村里变化多
昔日当工人,如今当老板。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贵顺说,要说青塘粽子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现在青塘村里没闲人,过去在青塘食品有限公司打工的七八十个村民,这几年都摇身一变成了老板。据统计,村里现在仅发展有从事粽子加工销售的小作坊85家,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户就有8家。今年临近端午节,每天有20多万青塘粽子通过电商平台、快递物流从村里远销太原、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销到香港、日本等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家家包粽子,户户奔小康。“现在的前青塘村,再不是旧模样,人心齐了,村里富了村风村貌变了,在外的知名度大了……”。如今说前青塘村,村里76岁的退休老干部王再生逢人就夸个没完。的确,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前青塘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让前青塘村端稳了金饭碗,2018年已实现整村脱贫。村里的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060元增加到去年的5600元,今年可达7000元。全村仅粽子产业一项,去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今年翻一番将突破3000万元,带动就业近千人,人均年纯收入有望超过万元。青塘粽子已走出吕梁、走出山西、走向全国,真正成了“一村一品”的脱贫主导产业。如今,青塘粽子香飘天下,不仅成为当百姓脱贫致富的生财之道,更是让人对青塘产生深刻的舌尖记忆。
芦苇编席
芦苇工艺品
小粽子大产业。安业乡党委书记张翠珍欣喜地说,通过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大保护,挖掘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前青塘村构筑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高地,不仅冲出了贫困的困境,而且实现了一个传统古村落的华丽蜕变。由此,前青塘村不仅成为临县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而且成为吕梁乃至山西的乡村文化旅游名村,已被国家、省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山西美丽宜居乡村”。南有苏杭,北有青塘。安业乡陈进生介绍,做大做强青塘粽子产业,5月15日,临县人民政府与离柳焦煤集团签订了资助1000万元发展青塘粽子产业基金项目,已正在启动建设一个年生产5000万个粽子、年实现产值1.5亿元的青塘粽子产业园区。届时,不仅仅可带动前青塘的乡村旅游发展,而且可引领全乡大力发展以青塘粽子为品牌的一乡一品特色富民产业。
“我们绝不辜负各级政府的厚望,持续发力,艰苦创业,全力打造中国特色古村落旅游胜地,把我们前青塘村真正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粽子第一村、吕梁山上悠悠粽飘香、家家奔小康的美丽宜居第一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信心十足地表示。
2017年5月29日,临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启动仪式在青塘村举行
第二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
第五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
民俗展演热闹非凡
民俗文化大展演
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秧歌晚会
虎跃芦苇来福满前青塘
临县扶贫孝心基金首发现场在前青塘村举行 刘生锋摄
大美前青塘风光无限好 刘亮亮 摄
醉美前青塘,这里山水秀美,魅力迷人,沉睡多年的资源如今大放异彩,绿色是这里的发展底色,文旅产业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青塘,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文/图 刘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