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窝?欧?哦? 拼音“O”到底咋念?

  “a o e”的发音,是很多人上小学的第一课,里面的“o”你是怎样读的?

  近日有网友发现,“o”被很多人读为“窝”或者“欧”,跟自己小时候学的不一样。有家长甚至怀疑,“难道自己‘上了一个假学’?”那么,“o”到底该怎么发音?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南京多位语文老师。

  网友咨询:o为啥读“ao”

  9月27日,有人在山东省教育厅网站“留言咨询”栏目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的小学生语文“a o e”,中间这个o为啥读“ao”?

  9月28日,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复: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单韵母o可以参考“喔”的发音。回复中称,o为单韵母,是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为:上下唇拢圆,舌头后缩,舌位半高。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单韵母o可以参考“喔”的发音。答复中同时还提醒,喔是多音字,咨询者可以在通过百度搜索“喔”,点击第二个拼音“ō”听一下发音。

 有人念“窝”还有人念“欧”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事,有三位同事表示他们学的是发“哦”音,有两位“90后”同事表示他们从小学的是“窝”音。

  网上还有网友表示,“o”应该读作“欧”,但在“b、p、m、f”拼在一起的时候,还读“窝”,这应该当成拼音的一种特殊情况来看。

  据了解,关于“o”的读音问题,此前一直有探讨。据北京市教委此前发布的消息,在现行的教育过程中,绝大部分老师都教孩子“o”读“欧”。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工作人员表示,这个问题他们经常接到家长和老师的来电咨询。目前,学界对于“o”的读音也一直有争论,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共识。

  专家详解:为何有人读成“窝”

  针对此事,山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教授邵燕梅表示,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o”是单元音韵母,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和嘴唇的形状,都不能发生变化。

  因为o可以参考“喔”的发音,但邵燕梅介绍,“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音:一个是等同于“噢”,读“ō”,另一个是“形容公鸡叫的声音”,读“wō”。显然,作为“公鸡叫的声音”的“喔”是个复元音韵母(复韵母)“uo”,而不是单元音韵母(单韵母)“o”。

  邵燕梅说,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o”读音是“uo”呢?原因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汉语拼音方案》中“o”标记的汉字是“喔”,这种情况就导致汉语拼音教学把“wō”(uo)音误认为是“o”。另一个原因,则是在该种教学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非成是”。

  马上就访

  南京老师:念“o”时嘴要保持圆形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夏光清表示,单韵母发音,口形不能变。“我会要求学生发音时,从头到尾口形都是圆的。如果发‘窝’音,嘴巴先发‘w’音,一开始嘴巴是撅着的,然后变成圆的,前后是变化的。”

  夏光清说,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学习拼音,他还会采用手势+口形+录像的方式,学习o的时候,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张得最大,构成一个圆的形状,学生一边做手势一边发音并录下视频,这样很容易记住正确的发音。之所以会出现“窝”“欧”之类的发音,可能跟很多人习惯用汉字的方式来学习发音有关。

  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表示,从便于发音和教学的角度来看,“o”应该是发单音,而不是“窝”“欧”,这样也便于o和其他声母在一起拼读,比如广播的“播”读“bo”,不可能中间再出现一个介母。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语文组低段大组长卞千说:“‘o’的发音不同,可能跟一些孩子发音不标准有关。韵母响而长,嘴巴发音的时候应该一直保持圆形,有的孩子可能到后面口形瘪了,就变成了复韵母‘ou’的发音。”

  卞千说,孩子的一些错误发音,往往在后面的学习和作业会体现出来。比如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有的孩子就会把广播的“播”用拼音“buo”代替,这明显就是错误的。(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拼音打字、查阅字典、学普通话……今天,汉语拼音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常忽视它并非古已有之,而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产物,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

  5月10日,《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余人,共同研讨汉语拼音研制、推广和应用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

  1.从口耳相传到科学方案

  为什么要研制并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据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之孙吴本渊回忆:“其实当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用一个好方法来扫除文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盲率达80%,党中央为了能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特别重视扫盲和文化普及,开展了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

  当时,我国传统采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给汉字注音时表现出很明显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节没有同音字,如‘耍、酿、馁’;有的音节虽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于没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音节来注音,如‘一,於悉切’,很难掌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告诉记者,“学习普通话不能用汉字注音,因为那样学习的人按方言语音来读,就无法学会普通话。”

  古代的不行,外国人设计的又如何呢?明末清初以来,外国人为传教和学汉语而设计的注音方式有利玛窦的拉丁字母式、英国人的威妥玛式拼音、美国人肯尼迪设计的耶鲁拼音等。“这些拼音方案都是为外国人服务的,既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也不追求与汉语汉字读音对应的准确性。”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袁钟瑞表示,我们需要创制中国人自己的、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案。

  事实上,中国人自创拼音方案可追溯到1892年卢戆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此后又陆续诞生了许多方案,其中以王照的官话字母、吴稚辉的注音字母、黎锦熙赵元任等人的国语罗马字(国罗)和瞿秋白吴玉章等人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影响最大。但这些方案也因不便于国际交流或不够精密、简便、准确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需求。

  1955年,中央责成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着手研究、制定新的汉语拼音工具。经过3年研制,全国人大于1958年2月11日通过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此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

  继“书同文”之后,中国文化结束了数千年口耳相传的历史,开启了“语同音”的时代。

  2.从扫盲工具到文化桥梁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以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教学普通话,目的在于便利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以促进汉语的进一步统一,并非用来代替汉字。”1958年2月3日,吴玉章在《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中,清楚说明了汉语拼音的两大职能——注音和拼写。

  60年来,我国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这都得益于汉语拼音。

  除此之外,设计手语、盲文等特殊语文,改进和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编排各种辞书、图书、档案、病历、文件等资料,形成术语和代号……汉语拼音经过60年的发展,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而成为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中国盲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张伟表示:“汉语拼音是编制手语和盲文的重要基础,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提供了便利。”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语拼音因其口语化、音素化、拉丁化的特点,而成为汉字使用国际通用计算机键盘进行信息输入的重要工具,让古老汉字搭乘信息快车走向了世界。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汉语拼音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由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所以初级阶段一般都采取拼音先行的方法来帮助汉语初学者快速入门。”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告诉记者,汉语拼音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韵、调训练的重要依据。

  这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推行50年时所指出的:“五十年来,汉语拼音的应用扩大,快速惊人。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业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3.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

  “The city of Beijing!”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由汉语拼音拼写的“Beijing”取代了以往国际社会常用的威妥玛式拼音“Peking”,这一细微的改变,见证了汉语拼音从外国方案到本国方案、从民族形式到国际形式、从内外不同到内外一致、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的历程。

  早在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就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汉语地名的国际标准,这成为汉语拼音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两年后,中国代表周有光向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了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的建议。1982年,《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正式成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这标志着,汉语拼音从中国的国家规范成为国际标准。

  然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际上汉语罗马字母拼写的实际状况仍是多方案流行,同时有《汉语拼音方案》、威妥玛式、耶鲁拼音等共存,许多国家、领域仍各依习惯行事。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加之信息时代国内外对汉语拼音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此前的方案进行修订。

  2011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ISO 7098的修订工作,并于2015年6月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票通过。此次修订工作组组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告诉记者:“这个新国际标准的出版有助于在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提高文献自动化工作水平,使汉语拼音在国际文献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汉语拼音走向世界。”我国知名语言学者李宇明评价这一更新后的国际标准,“是汉语拼音迈向世界的新步伐,也是中华文化迈出的国际新步伐”。(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