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云南晋宁:一枝鲜花背后的科技力量

  新华社昆明9月2日电 题:云南晋宁:一枝鲜花背后的科技力量

  新华社记者严勇、陈欣波

  不到一个半小时,鲜花从25摄氏度降至4摄氏度,实现快速预冷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过度失水和降温不均等难题。在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科研团队将压差快速预冷技术成功应用于月季等切花,与传统的冷库预冷相比,效率提高了8倍以上。

  在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采后处理中心,花农们将分拣好的鲜花取下(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 摄

  这是云南科技赋能花卉产业的一个缩影。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宝峰街道。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各种花卉生长,加上交通便捷,具备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是云南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晋宁鲜切花和多肉的主产区。

  近年来,为推动科研成果更好服务产业,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进驻宝峰街道,把实验室设在田间地头,共同打造好“世界一枝花”品牌。在这里,记者看到鲜花背后的科技力量。

 这是8月23日拍摄的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欣波 摄

  2022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与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中农大-云天化花卉联合研究中心,下设科技小院。如今,研究中心负责为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服务。

  包括鲜花采后流程设计、压差快速预冷技术、智能化分级包装等在内,科研团队创新采后处理技术,满足现代化、规模化切花商品生产需求。

  “云南的鲜切花经过贮运到消费端的瓶插期一般在3到4天,运用我们自主研发的这套采后处理技术,瓶插期可延长至7到8天。”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农大-云天化花卉科技小院执行院长孙小明说。

  延长瓶插期,不仅需要在采后处理技术上创新,也要在品种选育上发力。除基本的观赏和产量性状外,研究团队还重点考察花卉的采后性状,筛选瓶插期长、开放性能好的新品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农大-云天化花卉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高俊平介绍,团队成功选育出的“菲韵”和“冰茶”两个月季品种均具有抗衰老、耐贮运的优良特性,受到市场欢迎。

 8月23日,高俊平在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内查看月季新品种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欣波 摄

  2019年,时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的李树发来到宝峰街道,当时这里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无土栽培和高标准温室大棚,遇到极端天气,花农和企业损失惨重。从种植到管理,再到后期推广应用,李树发和团队把一整套高效栽培技术“搬”到宝峰街道,并由此向外辐射。

  蒋俊文是尝到甜头的第一批花农之一。2021年,在科研人员指导下,他把55亩地改造成基质栽培、水肥循环一体化的大棚,种植蜜桃雪山、高原红等月季品种。第二年,每亩月季产量增加3倍,因品相好,高原红最高拍出了9元一枝的单价。

  如今,在晋宁区,花卉种植从土壤栽培逐步向半基质、全基质(无土)栽培模式转变,推广面积稳步增加。

  位于宝峰街道东侧的清水河村是有名的“月季村”。村子里200亩的月季新品种研发基地上,生长着3000多种月季。这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李淑斌博士及其团队花了近十年时间种下的。

  2015年,海外学成归来的李淑斌,带着几个学生来到宝峰街道的一片荒山里,成立了“小艾育种团队”,开始研发月季新品种。他深知遗传育种是花卉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古老月季、野生蔷薇的基因正是培育月季新品种的突破口。

  这是8月23日拍摄的李淑斌团队位于晋宁区宝峰街道的育种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欣波 摄

  通过大量现代月季和古老品种反复杂交的方法,李淑斌团队每年收获数十万粒月季杂交种子,并具备每年优选10个以上月季新品种的能力。目前,团队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新品种30多个,其中“晋宁翠花”等已销往全国各地。

  李淑斌说:“能让广大花农种上拥有‘中国芯’的月季,再辛苦也值得。”

  目前,李淑斌团队已建立超过300亩的月季种质基因库,收集国内外月季品种资源3000余个,野生资源2000余份,保存育种材料超20万份,其中包括60个珍贵的中国古老月季品种。

  得益于多方的努力,目前晋宁区花卉种植面积6.19万亩,年产鲜切花高达56亿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