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75年来,浙江GDP增长785倍

  浙江在线9月13日讯(记者 陈雷)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创新创业的历史性转变,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日前,浙江省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相关报告,从十个方面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盘点。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大省之一

  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上台阶。浙江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49年的15亿元、1978年的124亿元跃升至1991年的千亿元、2004年的万亿元,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2023年分别跃上2、3、4、5、6、7、8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82553亿元,占全国的6.5%,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52年的第11位、1978年的第12位升至1994年的第4位,保持至今已连续30年。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2元、1978年的331元增至2023年的125043元(2017年跨入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在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6位升至第5位。按可比价格计算,2023年GDP比1949年增长785倍,年均增长9.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63830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3位、省(区)第1位,相当于人均GDP的比例由2013年的45.7%升至5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16元增至2023年的74997元,连续23年居各省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7元增至2023年的40311元,连续39年居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86,为主要经济大省收入差距最小省份。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至110955和5906亿元,分别居全国第4和第3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至21.2万元/人,为全国的1.2倍。

  产业结构华丽蜕变,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

  1949年,浙江产业结构层次低,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8.5∶8.0∶23.5,1978年调整为38.1∶43.3∶18.7,2023年进一步调整为2.8∶41.1∶56.1,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2.3亿元、1978年的47亿元增至2023年的29412亿元,居全国第3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服务业增加值由5.5、23.1亿元增至46269亿元,居全国第4位,年均增长9.6%。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新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GDP比重突破50%,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中国信通院发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占GDP的12.0%。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28.2%。旅游、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出和金融产业总收入超万亿。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5.0%、46.2%和33.3%。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浙商民企成为亮丽的“金名片”

  创业创新氛围浓郁。浙江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2023年末,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市场主体1034.0万户,平均每7人就有一个老板,其中企业360.3万户。创新投入持续加力。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由1978年的0.43亿元增至787亿元,年均增长17.7%;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GDP之比由1990年的0.23%升至3.20%左右。年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42011和114818家,单项冠军企业44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数快速增加。

  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浙江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2023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67.3%左右的生产总值、73.8%的研发投入、74%的税收和84.8%的出口。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独角兽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吉利等10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在2023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企业上榜108家,企业数量连续25年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位。2023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702家,数量居各省市区第2位,其中,2023年新增47家,居各省市区第3位。境内上市公司融资累计19626亿元。

  商品市场繁荣兴旺。1978年,商品交易市场1051个,商品市场成交额仅8.6亿元。2023年,商品交易实体市场增至2942个,成交额达2.3万亿元,其中,十亿级市场266个,百亿级市场46个,千亿级市场2个,均列全国前茅,义乌小商品市场年度成交额连续33年居全国各市场首位。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50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比1952年增长2942倍,年均增长11.9%。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网络零售额达30639亿元,稳居各省市区第2位。

  投资建设成就斐然,基础设施实现飞跃

  投资规模不断扩张。195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0.21亿元,1978年增至23.2亿元,2010年突破万亿元,近几年增至3万亿元级,1951-2023年年均增长17.8 %,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备。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2197公里、1978年的18621公里增至2023年的1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10公里,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390公里、1978年的779公里增至2023年的3853公里,其中高铁1900公里。省内陆域设区城市基本实现2小时交通圈。民用机场增至7个,2023年旅客吞吐量7403万人,其中3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千万人。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0.1亿吨增至2023年的20.3亿吨,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2亿吨,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3530万标箱,连续6年居全球第3位。

  先进通信基础网络覆盖城乡。2023年,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和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已基本户户普及。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年的0.06亿元增至1978年的0.69亿元(1990年价)。2023年,邮政业务量增至2697亿元(2020年价),电信业务量增至1164亿元(2022年价)。快递服务从无到有,业务量从2005年的0.6亿件增至2023年的263亿件,占全国的19.9%,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位。

  能源生产供给保障安全可靠。发电装机容量由1949年3.31万千瓦、1978年的207万千瓦增至1995年的1013万千瓦,为当时全国第7个装机容量超过千万千瓦的省份。2023年,年发电量由1949年的0.59亿千瓦时、1978年的50.6亿千瓦时,增至4578亿千瓦时,能源结构逐步向清洁化转变。全社会用电量6192亿千瓦时。

  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对外贸易跨越发展。浙江大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7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8998亿元(6968亿美元),居全国第3位。其中,进口由0.18亿美元增至13332亿元(1895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出口由0.52亿美元增至35666亿元(5073亿美元),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第11位升至第2位,占全国的比重从0.5%升至15.0%。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升至45.6%和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5514亿元,是2014年的3.9倍,占全省进出口的52.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6年的4.9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848.6亿美元,居全国第一方阵。

  利用外资量质齐升。1979年开始,浙江逐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工作。1980年,与港商合资的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浙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帷幕。2023年,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4年的252万美元增至202亿美元,列全国各省市区第5位,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使用外资总额的33.8%。至2023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068亿美元,世界500强来浙投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对外投资项目遍布全球。2023年,全省1306家境内主体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1493家,境外直接投资备案额从1982年的11万美元增至168亿美元,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从1985年的77万美元增至69.9亿美元。至2023年末,全省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14166家,累计中方投资备案额1319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53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境内主体数量和建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开放平台能级提升。率先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2017年,在舟山建立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建设。2020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现赋权扩区,新增杭州、宁波、金义三个片区,并新增五大功能定位,旨在打造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2023年,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32328家,货物进出口9949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8226亿元。中欧(义新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开行2380列,发运19.5万标箱,分别是2015年的66和89倍。跨境电商出口交易额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位。

  区域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融合互促共荣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200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的省份。2015年,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摘帽”,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成为全国第一个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问题,实现“三个清零”。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持续加大,2018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同标,2023年达到每人每月1149元。近年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位数增长,2023年达到2144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自2020年起连续4年保持在2以内,11市中最高与最低市倍差降至1.56,是区域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大都市区建设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11.8%、1978年的14.5%,提升至1990年的31.2%、2000年的48.7%和2023年的74.2%,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由1978年的比全国低3.4个百分点转为1990年、2000年、2023年分别比全国高4.8、12.5和8.0个百分点。城镇环境不断优化。2023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5.46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8.45%,生活垃圾无害化达100%,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为100%。全省11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千万工程”扮靓美丽乡村。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93.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行政村基本覆盖。统筹推进路、水、电、网、气、能等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2023年,全省推动畅达、平安、智慧、共享的“四好农村路”2.0版高质量建设,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90.6%,行政村通双车道及以上公路占比85.8%,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超90%,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5G网络、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加强农村燃气供气规范化建设,通天然气的村比例为17.6%。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和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新能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村占比达26.3%。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同质加快推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农村标准化学校基本达标;村卫生室规范化率逐年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深化和美乡村“五美联创”,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292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22条、历史文化(传统)村落262个,和美乡村覆盖率为25.5%。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累计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10530个、清廉村居13972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生态建设硕果累累,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新成就。坚持不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省方略,扎实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有效拓展两山转化通道。至2023年末,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9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9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88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2年提升。

  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全面推进肥药减量增效,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森林覆盖率从1952年的39.7%上升至61.4%(含灌木林),居全国前列。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升至97.0%,比2013年上升33.2个百分点,连续7年无劣Ⅴ类水质断面。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56%;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升至91.3%,比2013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2023年,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0吨标准煤(2005年价)降至0.40吨标准煤左右(2020年价),能耗水平居全国前列。万元GDP用水量降至22立方米左右(2020年价)。坚守耕地红线,基本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人民生活殷实富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116和47元增至2023年的74997和403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52和107倍,年均实际增长5.5%和6.5%,其中,1979-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7.5%和8.1%。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30元,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占56.0%、16.7%、12.2%和15.1%。

  生活品质极大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1949年的106和51元,1978年的301和157元,增至2023年的47762和30468元。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3年的20610元增至2023年的42194元。2023年,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含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分别升至24.8%、15.4%、10.6%和7.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到10平方米分别增至48和70平方米以上。居民消费多样化,物质极为丰富,品质极大提升,出行有汽车、高铁、飞机,通信有智能手机视频电话,购物有电商、APP送货到家。2023年,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64.7辆、空调220.2台,空气净化器、烤箱、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已进入平常百姓家。

  就业社保全面保障。2023年末,全社会就业人员由1949年末的850万人增至3921万人,平均每年净增41.5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6%,低于全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至460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至5621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增至每月200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增至68.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教体卫齐头并进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科教兴省、教育强省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加快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2023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6%,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普及率在99%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的20%左右提升至99.99%。初中1794所,在校生173.47万人,普通高中650所,在校生88.76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是1949年的48倍;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6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50.3万人,是1949年的61倍。高等学校由1949年的4所增至109所,在校学生由0.3万人增至145.6万人,其中,研究生增至16.4万人;毕业学生增至39.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67.5%。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含硕博)220人,是1949年的148倍。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2017年、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上3千亿元、4千亿元台阶,2023年占GDP的比重超7%。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23年末,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2家,文化馆102个,文化站1366个,博物馆431个,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率100%。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99.82%,电视人口覆盖率99.89%。文化保护不断加强,拥有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江郎山、良渚古城遗址等4处世界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7个,总量居全国首位。文艺创作活跃,2023年,共有图书出版社15家,出版期刊241种,公开发行报纸63种,出版规模和出版物品种居全国前列;制作影片50部,电影票房收入40.2亿元。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3.0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升至44.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升至94.3%。共有省级全民健身中心65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1183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825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示范区)42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32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29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9个,2021-2024周期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4个。浙江运动员全年共获取全国一类比赛冠军70个。

  健康浙江高水平推进。一方面,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23年,全省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288家、1978年的6939家增至3.8万家(含村卫生室),医疗机构床位由0.6、6.2万张增至40.6万张,卫技人员由1.1、8.1万人增至6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由0.9、3.3万人增至26.6万人。每万人拥有床位61.3张,是1949年的21.9倍;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40.1人,是1949年的9.3倍。另一方面,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8岁提高至82.4岁,居北京和上海之后,列各省区第1位,相当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55/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1.4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2.47‰。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平安、法治走在前列

  政府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整体智治、唯实唯先”的现代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浙里办”“浙政钉”“浙里督”迭代升级,推出了一批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互联网+监管”持续推进。2023年,“浙里办”用户突破1亿,初步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法治政府加快建设,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率先突破,行政复议机构和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行政复议改革模式在全国推广,法治和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2023年,每万人拥有律师数由1985年的0.36人增至6.4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工矿商贸企业、道路运输、水上交通、渔业船舶、铁路运输事故)764起、死亡635人,已连续20年“双下降”。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降至万分之0.77。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升至98.88%,连续20年居全国前列,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农业发展阔步前行 现代农业谱写新篇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坚定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服务业地位作用更加彰显 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消费市场繁荣壮大 商贸流通创新提质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发展关键性作用不断增强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建筑业持续发展 建设成就惠及民生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区域协调发展迈向高水平 重大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

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75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