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里有个“候鸟天堂”——解码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包含其中,这也是上海的首个世界遗产,是著名的“候鸟天堂”。

  在国际化大都市里为候鸟保留大片净土,其背后凝聚的努力不言而喻。从遭遇外来物种入侵,到大规模生态修复,再到主动揭开面纱拥抱公众,其成长之路标志着一个生态保护区从建立走向成熟,更是中国城市探索建设生态之城的写照。

  每年经停鸟类,100万只次!

  在长江入海口、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有一块7500多公顷的仿半椭圆形区域,那就是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

  广阔的滩涂和成群飞舞的鸟儿是其标志性特征。在栖息地的生态大堤上远眺,可以看到浅滩与潮沟相间,水鸟或低飞掠过水面,或悠然栖息于草丛之间。如果是初次到来,很难想象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会有这么大一块生态“留白地”。

  “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世界自然遗产的必要条件,用来形容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十分贴切。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介绍,这里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它的形成、发育、演变,受海洋、岛屿、大陆和河流影响,成为了世界少有的仍然处于发育过程中的河口潮滩湿地,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候鸟无法一次性飞完全程,需要中途停留补给,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就是重要的驿站。”钮栋梁说。

  每年有大量鸟类在东滩过境、停留,总量上多达100万只次,如果从种类上细分,还会发现其中不少是濒危或珍稀动物。同时,这里也是长江水系和东海近岸水生生物的重要洄游通道和繁育场所。

  数据显示,保护区已记录到的鸟类有3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十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9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的鸟类22种,超过迁飞区种群数量1%的鸟类种类有10种。

  “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对保护区生态价值和管理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上海生态保护工作的肯定。”钮栋梁说。

  从建立到成熟的探索之路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并非始终如此平静美好。在城市发展扩张的进程中,自然生态难免受到人类活动的冲击,这里也不例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保护区设立,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之路正式开启。

  曾经,非法狩猎和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是候鸟的两大“天敌”。前者在多部门联合的高压严打下逐渐销声匿迹,还有捕鸟人转变身份成了护鸟人;但后者这种原为固滩引入的小草,却成了难以清除的“老大难”问题。

  保护区人员回忆说,互花米草发达的根系常常把滩涂土壤“绑”成“铁板一块”,鸟类赖以生存的食源植物难以生存,就连底栖生物的活动空间也被压缩。

  2013年9月,上海启动了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达11.6亿元。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项目控制互花米草生长扩张的同时,修复鸟类栖息地功能,营造出近25平方公里优质栖息地。

  “看!一只卷羽鹈鹕飞过去了!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3年12月,观鸟爱好者赵天天和队员们报名了滨海社区观鸟生活节,共计15支公民科学调查队伍进入保护区,其中不少人是初次目睹“候鸟天堂”的风采。

  这些观鸟爱好者感受到,申遗给保护区带来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主动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开始拥抱公众了。2023年7月,建在湿地里的鸟类科普教育基地也正式开放,相当于面向社会打开一扇了解湿地和候鸟的生态之窗。

  “我们希望把生态修复的成果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与公众分享。”钮栋梁说,接下来,保护区将加强科普宣教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继续依托东滩独特的自然条件,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大科研监测力度,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申遗成功会带来什么?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对保护区来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可以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可以助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促进崇明生态岛旅游经济发展。而这也将带动周边社区建设,通过生态旅游、生态研学、周边村民就业促进乡村振兴。

  更重要的是,这是上海在世界遗产领域“零”的突破,展示了中国城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建设生态之城方面的承诺。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生态之城”建设确立为城市发展的三项分目标之一,与创新之城和人文之城并列。

  如果一一细数会发现,尽管面临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生态空间紧缺等天然瓶颈,但上海的绿色生态底色十足,这里有——

  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岛,森林覆盖率达到30.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6%;

  万里长江最东岛横沙,“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没有规模工业,举目望去看不到塔吊工地和大烟囱;

  近千座公园和各类城市生态空间,如同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绿色天堂,让“公园20分钟”的快乐触手可及;

  各类生活在城市里的“野生邻居”,截至2023年底记录到鸟类527种、兽类46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36种……

  2023年10月1日,上海专门为野生动物设立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首次聚焦城市野生动物“安家”面临的种种难点,从立法层面避免野生动物栖息地被不当占用,形成全过程制度安排。

  一位参与立法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条例实施时还会面对各种现实阻力,但我们希望起到示范作用,表达对城市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的态度,为城市居民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积累经验。”

  对于上海来说,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那一刻值得铭记,那为筹备多年的申遗之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点,更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迎来了新的起点。  (记者 杨金志 董雪 张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