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工智能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展望发布

  近日,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题会议“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培育科技治理生态构建国际信任基础”在京举办,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在会议上发布了2024人工智能(AI)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展望。

  “它们都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潜力,不仅将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还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发展。”乔红说,希望此次发布能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如何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如何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

  这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分别为:

  AI共性技术

  1.小数据和优质数据

  大量的无效数据不仅消耗了计算资源,也给模型可靠训练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小数据和优质数据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小数据更注重数据的精度和相关性,从本质上减少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的依赖和不确定性,增强网络可靠性。建设多样性的数据集不仅能够从理论基础上支撑不同技术路线的AI发展,还为解决通用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提供新的可能。

  2.人机对齐

  只有AI的输出结果与人类价值观相符,才能确保AI模型的能力和行为与人类意图保持一致。仅依靠数据和算法并不足以实现人机对齐,这意味着在设计奖励机制时,不仅要考虑任务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还需要考虑行为是否符合人类的伦理标准。

  3.AI使用边界和伦理监督模型

  当前AI系统的合规性、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越发突出,建立一个AI监督模型框架尤为必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所有AI系统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遵循既定的原则,从而减少AI在制度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被过度使用所带来的风险。

  4.可解释性模型

  在保障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可解释性,有助于减少对公共资源的消耗,增强用户对AI系统的信任度,并促进其在关键领域的应用。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一个具有高可解释性的AI诊断系统能够让医生更容易理解其判断依据,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程序。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5.规模定律

  基于海量参数和训练数据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能够有效提高人机交互和推理能力,增强可完成任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规模定律依然有效,不仅体现在语言模型上,也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验证。

  6.全模态大模型

  全模态大模型可处理和理解文本、图片、音频、数据表格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输入,并根据任务需求生成多种类型的输出。例如引入通常用于捕捉三维空间信息的3D点云数据模态,对于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尤其重要。

  7.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

  使用大模型、生成式技术等来提高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说、试验设计、数据分析等阶段的效率和准确性。科学家们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实时的试验监测和调整,快速反馈试验结果,动态优化试验设计和假设。

  具身智能

  8.具身小脑模型

  传统大模型可以协助机器人处理决策、任务拆解和常识理解等慢通道反应任务,但不适合做强实时性和高稳定性的机器人规划与控制快通道反应任务。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进一步延伸,一般是指可以感知、理解物理世界并与其形成互动的智能系统)小脑模型可以通过多模型投票等集成学习方法,结合机器人本体结构与环境特性选择合理的模型控制算法,确保机器人在理解自身本体约束的前提下,完成高动态、高频、鲁棒的规划控制动作,使智能机器人更加满足现实世界的精细操作与实时控制需求。

  9.实体人工智能系统

  实体人工智能系统是将具身智能赋能于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对象,使传统设备能够突破其原有的功能限制,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操作。人形机器人是实体人工智能系统的终极表现形态,它不仅具备多模态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与人类自然互动,还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和行动,并有望在未来应用到更多复杂的工作场景中。

  生成式人工智能

  10.世界模拟器

  世界模拟器能提供沉浸式的高仿真体验,为使用者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游戏世界,可应用于教育、娱乐等领域,还可以创造更多超级数字场景。在机器人领域,这种技术还可用于构建大规模、标准化的多模态机器人行为数据集,提高机器人本体设计、仿真训练和算法迁移的能力。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将于10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作为全球科技界备受瞩目的盛会,本届论坛将继续汇聚全球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各界精英,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和全球方案。

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协于2019年发起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论坛致贺信。论坛旨在汇集全球智慧,策源创新思想,搭建民间科技交流平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对促进民间科技交流、拓展中国对外交往渠道、构建开放信任合作网络起到了积极作用。

过去五年间,论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贺信精神,不断探索、创新,构建世界级创新思想策源平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大师级人才汇聚平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动力平台,为“全球发展倡议”落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探索前沿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致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论坛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科技界、企业界乃至社会各界提供了行动指南。

五年来,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始终围绕“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理念,通过设置与科技、科学与产业等领域相关的前沿平行论坛,聚焦基础科学、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绿色创新等重要领域,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应对时代挑战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

论坛每年梳理发布“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研判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与挑战,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了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并将发布成果入库“科创中国”平台;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发布年度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论坛发布的研究成果,集聚科技界的智慧与力量,不仅展示了科技前沿进展,更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工具。

凝聚共识搭建思想策源交流平台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一贯秉持开放合作,希望论坛促进各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携手合作,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不仅是科技探讨的平台,更提供了凝聚全球各界共识、深化国际合作的契机,其在全球科技合作网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成为凝聚各方共识的思想策源地。自2019年至今,论坛持续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全球知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企业家报告交流,每年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位院士专家、世界重要科技组织负责人、著名企业家、大学校长等嘉宾出席活动。

论坛通过高端对话、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形式,为各国科学家、企业家、政策制定者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全球科技界对重大科技问题深入思考并形成共识。五年来,论坛共吸引数千名全球科技精英参与,发表多篇报告,形成多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政策倡议。

例如,在第三届论坛上,260家科技共同体发布“开放、信任、合作”倡议,表达出国际科技界团结一致、合作前行的普遍心声,并提出维护科学开放合法界限、信任尊重合作者、寻求合作交流“最大公约数”等具体措施。在第四届论坛中,主办单位联合全球知名科技组织发布“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倡议和学科发展报告”倡议,呼吁全球科技界潜心基础科学研究、深化务实合作、推动科学普及、促进可持续发展。

如今,在全球性挑战愈发严峻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科技界的“思想盛宴”,论坛已成为世界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开展对话交流、凝聚发展共识的开放高地,倡导和推动国际科技共同体信任、合作、发展的价值高地。

深化合作打造开放全球科技桥梁

论坛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致力于推动全球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作,共建共享,营造开放合作新生态,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论坛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和畅通国际产业界沟通合作渠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推动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开放共享,营造公平公正产业贸易发展环境,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合作与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历届论坛均设有国际合作相关议题,通过建立国际科学问题库、国际合作人才库等机制,推动全球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应用。首届论坛创新办会模式,采用“一会两院+国际著名科技组织或机构”的合作机制,打造中国科技界与世界科技界携手共进的标志性品牌;第二届论坛进一步设立了开放科学与开源创新合作分论坛;第三届设置“合作:风险挑战应对之策”议题,推动探讨科技创新的全球合作;第四届延续“开放、信任、合作”主题,设置了两院院士与跨国公司合作分论坛,进一步促进国际科技界在基础研究、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协作;第五届论坛立足大湾区,在国际区域合作方面展开探讨,形成系列高质量的思考建议。

历经五载的积累与发展,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与合作的重要平台。2024年,论坛将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治理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开放科学基础设施、跨界资源协同整合、环境社会和谐共生、国际科技交流等六大议题,继续汇集全球智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创新。

在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的引领下,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旗帜,继续为全球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大动能。通过凝聚全球科技界的共识,深化国际合作,落实“三大全球倡议”,论坛将助力构建更加开放、信任、包容的国际科技共同体,推动科技之光继续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