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11个区上榜2024中国中部百强区

  本报讯(记者丁园)日前,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在京发布《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在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榜单中,我省共有11个区上榜,太原市以4个区位居全省之首。
  《报告》建立了涵盖经济实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福祉、县域治理等方面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各县域2023年公开数据,经对比、核实,完成了中国县域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此外,为反映中部地区县域及市辖区发展现状,助力中部地区崛起,《报告》对中部地区县域及市辖区发展情况同步进行了监测评价,不仅公布了“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名单,还公布了“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和“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名单。
  《报告》显示,2024中国中部百强区在中部6个省份均有分布。数据显示,中国中部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789.26亿元,平均增长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11.12万元,是全国的1.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38.14亿元,平均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5204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36120元,为全国的1.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平均为1.63,比全国低0.76。
  山西上榜的11个区中,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分别位列第22位、38位、43位、58位。其余为长治市潞州区、临汾市尧都区、朔州市平鲁区、大同市云冈区、长治市上党区、吕梁市离石区、晋城市城区,分别位列第65位、76位、81位、82位、87位、95位、96位。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发布

11月19日,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在北京发布《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揭晓了“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2024中国百强县市)、“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简称2024中国百强区)等名单。

《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体现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了涵盖经济实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福祉、县域治理等方面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各县域2023年公开数据,经数据的对比、核实,完成了中国县域发展监测评价工作。

《报告》显示,2024中国百强县市分布在16个省份,江苏上榜数量最多、有24个,其次是浙江22个、山东15个。中国百强县市呈现以下特征:资源与要素聚集聚合,“强县愈强”现象更加明显。中国百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1267.76亿元,其中,约六成突破千亿元,有10个突破两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6.4%,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近八成百强县增速跑赢全国;在全国人口下降、县域人口普遍流出的大趋势下,超过一半的百强县市实现常住人口净流入,人口“磁吸效应”显著。生态与经济齐头并进,“灵秀宝藏”特质更加彰显。中国百强县市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3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5.75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6平方米;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平均为9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比例平均为84.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42.7%。强县与富民两手并重,“共同富裕”征更加突出。中国百强县市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平均为3151人,较上年增加196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平均为5387张,较上年增加274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60300元,是全国的1.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34880元,是全国的1.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平均为1.76,较上年缩小0.03,比全国低0.63。

《报告》显示,2024中国百强区分布在14个省份,江苏上榜数量最多、有22个,其次是广东21个、浙江18个。中国百强区呈现以下特点:“大块头”跑出“加速度”,超七成“跑赢”全国。中国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2148.82亿元,超七成增速跑赢全国,平均增幅达到6.0%,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18.78万元,是全国的2.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144.20亿元,平均增长9.3%,比全国增速高1.5个百分点。消费市场企稳回暖,产业结构加速优化。中国百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7.4%,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平均达到40.0%,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63.0%。收入水平大幅领先,速度“不敌”经济增速。中国百强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6924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平均增速为5.4%,比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低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72250元,是全国的1.4倍,平均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39930元,是全国的1.8倍,平均增长6.4%。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连接南北贯通东西,在全国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反映中部地区县域及市辖区发展现状,助力中部地区崛起,《报告》对中部地区县域及市辖区发展情况同步进行了监测评价,公布了“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2024中国中部百强县市)、“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简称2024中国中部百强区)。

《报告》显示,2024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6个省份均有分布,其中,安徽25个、河南22个、湖北21个、湖南12个、山西12个、江西8个。中部百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597.89亿元,平均增长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9.0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36.29亿元,平均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4398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0元,是全国的1.2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平均为1.76,比全国低0.63。

《报告》显示,2024中国中部百强区在中部6个省份均有分布,其中,湖北数量最多、达到29个,其次分别为安徽17个、湖南15个、河南14个、江西14个、山西11个。中国中部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789.26亿元,平均增长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11.12万元,是全国的1.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38.14亿元,平均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5204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36120元,为全国的1.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平均为1.63,比全国低0.76。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腹地和大后方,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国同步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为反映西部地区县域及市辖区发展现状,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报告》对西部地区县域及市辖区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评价,公布了“2024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2024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24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简称2024中国西部百强区)。

《报告》显示,2024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分布在11个省份,四川上榜数量最多、达到29个,其次是新疆15个、内蒙古和云南各12个。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经济总规模接近五万亿元,以西部地区1/11的县级单位,贡献了近1/5的经济总量。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485.91亿元,平均增长5.9%,分别高于全国、西部地区0.7和0.4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2024中国西部百强区分布在10个省份,四川上榜数量最多、共31个,其次是陕西14个、内蒙古11个。中国西部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780.54亿元,平均增长5.7%,比全国、西部地区分别高0.5和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达到58.4%,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县域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市辖区是城市主体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区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区域发展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围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区域一体化、资源环境协调等重点领域,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评价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为区域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引导社会智库研究发布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开展中国县域发展监测,全面客观地反映县域综合竞争力,可以为各县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供参考,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

据悉,竞争力智库是专门从事竞争力研究的独立社会智库,坚持社会责任优先,主要开展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指数系列研究等。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注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战略研究、政府政策咨询、城市品牌设计、区域和产业规划等,积极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3》发布 中国百强县、百强区名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