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解锁山西高质量发展“新密码”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孙宇佳)10月15日上午,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山西省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战略部署,高效配置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设立省级(产业发展类)基础研究计划联合项目,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连续实施7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400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能源技术革命、先进煤炭产能提升、传统煤电机组改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以上,传统煤电机组的实际变负荷速率达到3%。YE5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填补了国内一级能效节能产品的空白,煤层气单井最高产气量超过15000立方米/天。此外,特种钢材料、超高强度碳纤维、碳化硅衬底、锂电池隔膜、钠离子电池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等新技术已成为山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高度

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国家超算太原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白俄罗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成功获批;成功重组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正式入轨运行,率先在能源科技领域聚齐4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引进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新建4个省校合作研发机构和5家山西省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山西省共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形成了层级多样、品类齐全的创新平台体系。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得到新提升

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成立省级工作专班,制定印发“1+5”配套支持政策,许多政策属全国首创。

目前,“晋创谷·太原”和“晋创谷·大同”已先后实体化运营,“晋创谷·晋中”已具备挂牌条件。其中,“晋创谷·太原”已正式入驻科技型企业154家,签署产品销售、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27亿元,通过“免申即享”模式发放企业创新启动资金累计2800万元。“晋创谷·大同”已正式入驻企业19家,实现工业投资1300万元。

此外,山西还建成了6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6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和1个综合性及20个领域类中试基地,培训技术经理人357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体系更加完善。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593.86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2.55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9.5%和97.7%。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活力

制定出台《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实施细则》,实行“揭榜挂帅制”“验收备案制”“里程碑制”和“双主持人”制,构建形成了企业出题、政产学研用共同答题的项目生成机制。

六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率先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聚力破解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研究制定《科技成果多维价值评价工作指引(试行)》,建立健全了山西特色的科技成果“五元”评价制度,从源头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痛点。

科技助农惠民呈现新亮点

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有机旱作、特优农业、耕地保护、种业振兴4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2667名,攻克一系列外品内培、南果北种技术难题,大闸蟹、三文鱼、火龙果、玉露香梨等三晋优品不断走出山西。

围绕服务人民健康,实施新冠疫情防控专项,先后引进20多名国医大师、院士、岐黄学者,培育500多名省级“优才”;自主研发的新药“LM49片”“柴归颗粒”获临床审批;此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还成功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西分中心。

下一步,山西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锚定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2030年基本完成转型任务、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作出更大贡献。”山西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俊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