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民营经济贡献“56789”“五个转变”,持续推动吕梁市美丽幸福建设步伐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牛牧瑶)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民间投资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吕梁市是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在11月28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吕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忠就这个问题作了介绍。

吕梁现有8.2万户民营企业。从贡献看,吕梁民营经济贡献了“56789”。即,提供了吕梁市50%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60%的税收、70%的科技成果转化、80%的就业、98%的企业数量。从体量看,吕梁民营企业领跑全省。其中,孝义鹏飞集团位列山西民营企业100强榜首,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跃升到92位,是山西省首家营收超千亿的民企。目前,吕梁市共有15户企业入围山西民营企业100强。从趋势看,吕梁民间投资增速保持全省前列。2023年,吕梁市民间投资324.32亿元,增长2.5%,增速全省第二。今年前三季度,完成242.5亿元,增长7.7%,增速全省第三。  

任忠说,吕梁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五个一”:一是开展了一项试点。作为全省改革试点,建立起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和专利的长效机制。去年以来,共推介项目186个,拟引入民间投资689亿元,其中32个已开工;推介专利技术186项。二是建立了一个机制。每季度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市委孙大军书记、市政府张广勇市长同时出席,面对面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市级领导领题,常态化沟通对接,推动诉求落实。去年6月以来,共为99户企业解决重大诉求137个。三是出台了一套政策。今年10月,吕梁市委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6条改革措施,包括人才支撑、激励创新、金融支持、土地等要素保障,着力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四是设立了一支基金。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转型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该市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已达成意向投资20亿元。五是培育了一支队伍。开展了民营企业家培养工程,依托国内重点高校,每年举办专题研修班,累计1300余人次参训,有力提升了民营企业家能力;开展了民营企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6000人取得中级职称,700人取得高级职称,成为吕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生力军。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牛牧瑶)11月28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吕梁市有关负责同志对近年来该市的发展情况作了介绍。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调研山西,第一站来到吕梁,勉励人们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深化全方位转型,美丽幸福吕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通过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做优煤、酒、铝“一黑二白”传统产业。吕梁市建成智能化煤矿30座,数量为全省最多。通过延链补链,壮大大数据、大旅游、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两大三新”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产品。抢抓先机、抢滩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氢能产业,已初步形成“气—站—运—车—用”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从“整体贫困”向“全面振兴”转变。致力于增加群众收入,持续擦亮以“吕梁山护工”为主的特色劳务品牌,脱贫劳力外出就业24.7万人,脱贫人口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了生猪、肉牛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 食用菌生产规模、小杂粮种植面积全省第一,中阳木耳、临县青塘粽子等“土特产”正成长为“大产业”。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累计投入近30亿元,铺开44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打造了100个旅游重点村。

从“山区小城”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以“工匠”精神提升城市品质,接续推进主城提质、新区扩容,长输供热管网、体育中心等民生项目先后投运,“九大中心”等地标项目加快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近一倍。以“绣花”功夫扮靓城市颜值,先后铺开25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成102个口袋公园,市区环境更宜居、景色更靓丽。以“系统”思维畅通城市血脉,一手抓“内循环”完善,一手抓“大动脉”连通,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形成。

从“生态脆弱”向“山青水绿”转变。近两年吕梁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达到24.1%,超全省3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在汾渭平原11个市中,连续三年PM2.5平均浓度最低、重污染天数最少。吕梁市9条河流1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改善幅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  

从“民之所盼”向“民之所赞”转变。每年八成以上可用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比如,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引进黄冈、衡水等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建成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了让群众“看好病”,建成投运全省设施最全、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医疗卫生园区;在全省率先实行公立医院免收挂号费,并实现“一次挂号管三天”。为了让群众“享红利”,逐年提高低保、养老等保障标准,建成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市区和8个县(市)实现全民免费乘坐公交。近期,又率先出台10条生育支持硬举措,从结婚奖励到生育补贴,从教育支持到住房保障,“真金白银”为群众幸福生活“赋能加码”。